徐佳
天水市秦州区藉口中学 741014
摘要:生物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受高考改革大趋势的影响,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受到了越来越夺得关注,要求教师在提高生物质时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以此,做好迎接高考的准备。本文以高考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要求为切入点,据实分析了提升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策略,以期为各位生物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提升;高中;生物学科素养
我国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着改革,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变成了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科是一门研究分析生命现象,对生命活动规律进行概括、总结的科目。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它们不仅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精髓所在,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逐渐累积起来的,主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所体现。新高考形势下,教师应积极总结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经验,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新高考改革下,对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要求
首先,掌握生物的相关知识。知识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形成概念的过程,即:在脑海中不断积累知识,逐渐发展为概念,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与积累,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最基本的部分,所谓掌握,不仅是指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知识的掌握。其次,培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科学态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自己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并让其意识到兴趣在学习及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生物知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及成绩,学生在这种消极影响下,在学习生物知识时,思想受到严重束缚,对于生物知识只会机械的记忆,无法灵活掌握学习方式,学生很难将相关的生物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知识,深刻认识到生物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新高考改革下提升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策略
(一)渗透探究性问题,有利于培养理性思维
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借助问题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的情景,制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契机。此外,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教学可满足这一条件;另一方面,学生也可借助相关问题,向教师反馈自己对于知识的认知,在双向了解下,教学策略得到优化和改进,使生物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结构》时,本章节中重难点是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张草原的图片,并提出问题:“草原上有哪些种群?草原上有多少群落?草原是生态系统吗?如何来判定它是一个生态系统?能否再列举出几个经常见到的生态系统?”这个问题链的提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然后独立分析出判断生态系统的要点,在加深对概念理解的同时,通过自己平时的观察、知识的累积思考出答案。
这一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渗透生物新成果,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师要适时的在课堂中将搜集到的生物科学成果与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将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发展接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素养,还为其树立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志向提供便利条件。高中生身心具有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等特点,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或观点吸引,因此,生物教学应以此为基础,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同时,易于学生接受。如:教师可选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的资料,缩小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借助新鲜的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借助网络搜集一些关于基因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如:“鸡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中表达成功,这一实验表明人们有望在发酵罐中生产出人类需要的卵清蛋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还能从微生物中获取人们所需要的的各种营养物质。又如:豆类植物中蛋氨酸的含量较低,但赖氨酸的含量却很高,与谷类作物相比,其这两种物质的含量正好相反,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可将谷类职务的基因导入豆类植物中,从而开发出蛋氨酸含量高的转基因大豆;还有我国学者将玉米种子中克隆得到到富含必须氨基酸的玉米醇溶蛋白基因导入马铃薯中,使转基因马铃薯块茎中提高了10%以上的必需氨基酸。”将这些知识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在感叹生物科技的同时,意识到生物学科的价值及自身作为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渗透生物科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加强学生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新教材编写中,令人瞩目的亮点之一就是新增了许多科学史上相关的研究事例及方法,重视科学史的教学是新课改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生物学史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科学总结出生物的产生与发展,它体现了生物科学家的思维,生物科学史中有很多事例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也是特别珍贵的教育资源。生物学史例融合了三方面的教育即: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培养生物知识运用能力、发展理性思维,将生物学科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体现了出来,生物科学史的教学要保证学生能够体验到科学探索的过程,从而领会生物的本质及研究的方法。例如‘试管婴儿的诞生’、“酶的发现”“光和作用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史例均是介绍有关研究的思维和方法的,生物教师不要过早下结论,要根据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再现一些经典的实验,通过逻辑分析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便于学生跟随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抽象的概念、推测的原理等生物知识,让学生作为亲身体验者去感知生物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再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将过程式教学直接代替传统的结论式教学,从而实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高考改革下提升高中生物学科素养还需教师继续探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适时渗透生物新成果,生物科学史,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探究意识;同时为学生制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契机,从而为学生逐步形成生物核心素养低昂低昂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莎莎.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升高中生物学科素养[J].高考,2020(36):2-3.
[2]牟轶臣.用生活化实验提升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几点做法[J].新智慧,2019(33):3+12.
[3]李红蕾.探究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方法与学科素养提升[J].华夏教师,2019(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