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郎曲措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达野小学 854000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原始性、新颖性和开创性的一种思维活动,注重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发散性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义,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本文简要论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从学习活动的角度和个人实践经验,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思维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学习活动;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个国家、民族竞争力强弱实质上取决于国家民族的创造力水平,习总书记在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靠全民创新意识和精神,归根到底,也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从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老师要主动关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一、创造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情绪低落或者兴奋度不高的时候,思维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情绪和环境舒适度合适的时候,学生心理安全和自由得到保证的条件下,更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创造活动。如果学生没有自由或者安全的思考的学习环境,会很大程度的限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而,老师应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创造一种公平、民主、舒心的思维环境,给学生的各种行为、思维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增强学生自我自主意识,独立表达、自我发展。具体在学习环境构建上,我们老师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1、多鼓励激励,少批评指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耐心的回答学生提出来的疑问,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多从正能量的角度,帮助学生面对各种困惑,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确实需要批评的时候,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以及场合等等。
2、多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发散性思维模式通常都是从一个一个“问号”开始的,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疑惑,有些疑惑要同学生一起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分析,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提问,善于思考谋划的兴趣,由兴趣逐渐演变成习惯。
3、多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表达。学习活动本来就是一个内化表达的过程,由书本到个体,再由个体到群体,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对于相同的问题,而产生不同的表达观念等等,对于消极、不健康的观念,要及时进行纠偏。
4、构建校园教室学习环境,创造思维的平台。通过黑板报、值日、每日活动、宣传等多种硬件设施环境构建,给学生提供安心、舒适的思维平台。比如,每天让每个学生就一句名言进行发散性思维,讲自己观念和故事等等。
二、注重教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老师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式,把体验、观察、自我表达等作为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避免灌输式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对他们探索的行为不要粗暴的制止,要加强引导。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应该以发散性、发展想象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学知识的活动中,带着疑问去思考,发现求异的思维火花。比如《春天的花》进行教学的时候,先提问,你见过哪些春天的花朵呢?它们形状是怎么样的呢?我和它们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等等,然后通过罗列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对春天的花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带标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等自主探索进行延伸,对于那些发散思维好的同学,要及时肯定表扬。
三、注重学习活动的实践,培养创新创造的技能
老师要注意把学习知识的活动进行趣味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多组织一些课外观察活动、手工制作、调查研究、小发明等实践学习活动,设置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拓宽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空间,增加学生创造创新的机会,这也是对知识学习的有效补充,比如在学习《磁铁》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都对这篇课文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可以设置一节小发明的手工活动,鼓励同学们利用磁铁做一些玩具或者绘画等等,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运用到了磁铁呢?它到底又起了些什么作用呢?你还可以把它运用到哪些地方呢?通过这些引导和实践,学生们的思想都开放啦,各种奇思怪想都出来了,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的能力。
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有责任的老师,应该加强自身发散思维的锻炼,努力合格做到学生学习活动的领路人,通过创造学生学习环境、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素质,激发学生对发明创造、知识文化、实践创新的浓厚的兴趣,为我国共产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淑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J].中国教育报,2002(7):25-26
[2]段继扬.智力教育与创造力培养[J]. 河南教育出版社,2018(5):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