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4期   作者:李军
[导读] 为了充分顺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李军
        重庆市永川区海棠小学校  402160
        摘要:为了充分顺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参与式课堂教学方法便应运而生,小学数学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学习动机。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动学习;培养路径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缺失的表现
        第一,在教学中,学生的思考时间常常转瞬即逝,大多数学生刚刚开始思考老师就开始提问,而好学生又会恰到好处地给教师提供想要的正确答案,如此一来,学生基于问题的思维活动刚刚开始即被掐断,自然不可能有主动学习的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低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必要的,但泛滥的活动形式、不经斟酌的活动计划、缺乏指导、疏于落实的活动却会打断学生的思维,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活动之中,学生似乎是动起来了,活跃起来了,师生之间互动充分了,却会割断教学活动之间的关联,减少学生深度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第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不仅受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也会受到数学兴趣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且,小学生学习兴趣结构中的三种情绪,兴趣、意义性和投入性,对学习成绩有着显著的积极促进作用。这也导致了多数学者都认为,练习量大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率。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路径
        2.1巧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里都有好中差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时,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教学活动,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加分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小组进行鼓励加油,以小组之间的比赛竞争活跃课堂气氛,组内的好生会带动学生,学生也会对这样的课堂产生兴趣。还有就是在教学中适时地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生动的演示或编制数学小游戏,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2.2提供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老师应该对学生提供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会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复习。首先是预习的方法:粗读,先粗略地浏览教材。了解本节课地概况;细读,对概念、法则、公式进行反复阅读、思考,在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便于第二天带着疑问去听课。然后是听课的方法,数学课要处理好听讲、思考、记录三者之间的关系。听每节课的重难点,听解题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并且在听的时候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对于思考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提出。还要做好记笔记的工作,要掌握好记笔记的时机。最后是课后复习,每天作业之前,先在头脑里回忆一下当天学习的知识,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回顾课本以及笔记,做好复习后再去完成作业。


        2.3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情境教学法不是只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就可以了,而是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些问题情境,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乘法”的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探索乘法的计算规律。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还记得那首儿歌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如果我们继续说下去,数就会越来越大,那么如果我们用“N”来表示数量,那么N只青蛙,分别是几张嘴、几只眼睛和几条腿呢?学生在带有趣味性的儿歌的感染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答案:“N只青蛙,有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由此类推,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就可以初步找到乘法的运算规律。
        2.4教师要对学生抱有信心
        教师要对学生抱有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和表达。教学活动设计的开放就是为了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相信学生,不为急于完成教学计划而打断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学生拥有充足的表达和思考的时间才能促进主动学习。“新基础教育”认为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思考、学习、吸收、表达的时间应不少于三分之一,理想状态是达到三分之二,而最能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除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就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提问、评论活动,把握好这些活动的呈现方式与时间长度,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
        2.5 创设师生共学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师生共学”是参与式教学中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具体的学习和活动中去。比如在“认识钟表”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亲自带领学生进入生活情景中,拿出日常生活所用的钟表,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再看看谁观察最仔细,观察地最敏锐。学生们通过教师的鼓励,纷纷拿起自己的小表进行观察,触摸后得到了自己的观察结论。有的学生指出:我的表有三根针,每根针的长短和粗细、颜色好像都不太一样。教师可以适时带领学生对班级的大钟进行教学,为学生普及时针、分针和秒针的区别和样子。通过教师的引导,每个学生纷纷开展了自主观察过程,通过深入的触摸、查看,对本堂的知识点完成了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需要表达能力,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总的来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种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数学参与式课堂的创设,可以充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本身也要做好课堂的引导者和带领者,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参考文献:
        [1].方蒂.小学数学如何创设情境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J].教学考试,2017(024):134-135.
        [2].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 030(001):97-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