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芳
北京市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1023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课程育人为核心,构建指向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协同育人的“心桥课程体系”。将德育课程与三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课程等优化整合,形成学生发展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每个新中学子的心中;着力打造多元、综合的教师发展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保障心桥课程实施达到实效;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在逐渐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过程中,促进学生不断“发现自我,精彩绽放”。
关键字:课程育人 五育并举 “三全”育人格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全面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坚持知行合一,坚持“五育并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学校确立的“心桥教育理念体系”为引领,秉承“时时处处有德育,人人都是教育者”的德育观,努力打破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壁垒,以课程育人为核心,将立德树人融合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中,构建了指向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协同育人的“心桥课程体系”。在创新德育机制同时,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
一、实施学生发展课程,广种德育之花
学生发展课程以培养“五尚“阳光学生为目标,将德育课程与学科有效融合,将三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课程等优化整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每个新中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夯实学科课程主阵地
课堂作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育人主渠道,承担着系统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我校的德育与法治教师备课组不断加强学习,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辩论赛等多种教学形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及国情和国策的教育,向学生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科学精神。
同时,在学校“心桥”教育课程体系引领下,我们将德育内容细化并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心里。同时将三级课程融合,将学科内容与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发地方资源,丰富学科活动形式和内容,不断增强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以京西古道综合实践课程为例,我们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整合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多学科内容,在实践中了解乡土文化,增强爱家乡情怀,实践保护古道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责任与担当。
2、系统设计实施德育活动课程
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将德育活动课程融入到“心桥”课程体系中,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利用节庆纪念日、各种仪式、校园节、团队活动等,精心设计,科学规划,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丰富活动中,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比如:在每年开学典礼中,我们都会启动主题为“名师讲人生”的开学第一课,我们邀请周国平、郗杰英、梁晓声等著名作家、学者为学生们开启新学年的新旅程,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名师名家,聆听他们的成长故事,在榜样的引领下种下新学年的希望种子,并为之努力奋斗。像这样通过开学第一课、重要节日及纪念日课程等多种方式和场合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工作常态。我们通过把“尚理、尚学、尚美、尚体、尚劳”学生培养教育活动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树立心中榜样,发挥同伴教育作用,我们还坚持评选美德少年、最美新中人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五尚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同时,我们通过系列主题团队活动课程:志愿服务、法制教育、升旗课程等搭建青少年德育教育平台。
3、丰富统筹实践课程
实践育人是学校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在各种主题教育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等课程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在学校课程基础上,将九项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发展形成我校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特别是“四个一”实践活动、社会大课堂,基地实践、“读一本书、访一座城”研学课程等,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成长空间,开拓了视野,增强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身心健康发展。
二、实施教师发展课程,强健德育保障
学校全体教职工是学生德育最主要的实施者,教师高尚情操,高超的育人能力、智慧和艺术,是关系学生德育是否能够有效落实的关键。
因此多元、综合的教师发展课程,特别是教师共同体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不断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提高教师育人责任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保障心桥课程实施达到实效。比如:班主任工作共同体课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内区级骨干班主任、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定期开展班主任例会、培训,加强班主任之间优秀管理经验和管理的交流,形成班主任工作校内教育研究机制,以“师带徒”、“搭班互助”等项目为抓手,“耕犁奖”、“市、区、校级优秀班主任和优秀班集体”等评选为促进,做好班主任梯队建设,建设一支“有情怀、有智慧、有艺术”的德育工作队伍。
三、实施协同育人课程,深耕德育沃土
学生的健康成长除了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三者结合才是德育之花精彩绽放的沃土。我们积极构建家校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注重家庭教育,家风建设,注重提高家长育子能力和水平,使家长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合作者,与社区联合开展实践课程,劳动课程,以社区为主体开展学生假期课程等,形成育人合力,共助学生健康成长。
四、打造德育精品课程,助力学生精彩绽放
在德育课程不断设计、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逐渐完善“心桥”课程体系,打造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卓有成效的德育课程,这些课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龙头和示范作用,切实促进培养“五尚”阳光学生,助力学生精彩绽放。
1、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我校基于学生实际、教育需要,构建并实施了“了解乡情、区情”为主的区内基地课程;“了解市情”为主的“四个一”和社会大课堂课程;还有走到市外,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读一本书,访一座城系列课程”,增强学生人文底蕴为主的“人文雅士”系列课程及发展学生科学精神为中心的“科技英才”系列课程。课程实施以来, 仅市外研学一项,我们完成了9条线路,15批次, 2000多人次,累计完成作品万篇以上。研学课程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了,学生在行走中深入了解学科知识内涵与外延,掌握研究方法,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增强了团队观念、责任意识等,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更大空间与多元途径。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每个孩子“生而不同”,我们要在新桥共筑“心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发现自我中,精彩绽放。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教育融合,班主任、家长、社区共同参与,整合心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个体辅导等,多个途径多种要素不断融合与创新,构建了以指导学生拥有理想信念,学会学习、热爱生活、身心健康发展为教育任务,以帮助学生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和发展创造性为主要内容地阳光成长心育工作体系。学生逐步形成了“自我觉察——撬动心锚——寻找策略——转变模式——身心合一”的心理发展过程。初一的《心桥学子》、初二的《阳光学子》、初三的《逐梦学子》,不同的主题课程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需求。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从家长到学生到教师,从课程到公众号推送,从线上咨询到线下一对一,给学生居家隔离的生活提供了心灵港湾,并在复课后防疫与学习中,创立了心灵spa屋,让学生在严格防疫过程中有片刻有一隅休憩之地,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受到了学生欢迎与喜爱。心育工作模式和工作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先后被评为心理健康工作特色校、生涯指导中心基地校,学生自信乐观、积极向上。
3、家校协同育人课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是直接影响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三个关键性因素。我校立足于家长教师协会工作,发挥优势资源,构建了以家校协同教育为主体,组织结构建设、思想理念建设、规章制度建设、评价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家长教师协会“四位一体”工作格局。
经过实践和完善,我们确立了班级、年级和校级“三级”家长教师协会,并根据需求设立学习部、活动部、组织部、宣传部、服务部和心桥部六大职能部门,所有部门职能紧紧围绕协会运行、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核心工作,各部门与学校目标一致、工作同步,互助发展。为了提高家长和家教协会成员工作水平,我们采取“三训两学一主体”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与学习研讨,形成了系列家长和家教协会学习课程。成立家教协会工作办公室,制定家教协会章程等一系列制度,打造协会文化,逐步形成协会运行机制,保障协会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在 “一切为了孩子”的共同使命驱动下,我们充分发挥家长教师协会组织职能,家长们走进学校,成为教师育人的好伙伴。家长们参与学校决策、策划和组织学生活动,参与日常管理,沟通亲子关系、家校关系等,家长们切实成为学校工作的推动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师育人的合作者。学生、家长和教师,在不断的互动中彼此更加了解,关系更加亲密;学校与家庭在不断的合作中发挥着“1+1〉2”的教育力量,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营造出和谐育人新生态,助力学生精彩绽放。2018年,我校家教协会工作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
同时,学校“一化一式”的“心桥办学实践体系”,精细的制度,精致的管理,都在弘扬主旋律价值观,强化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学校被评为首批“首都文明校园”,“身边的好学校”,学校工作在北京电视台,首都媒体多次报道,所有荣誉的取得,促进了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品德培养。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构建和实施 “心桥”教育课程体系,将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真正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了整体性、系统性和高度关联性的育人体系,扎实推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下,不断促进学生实现“发现自我,精彩绽放”,综合素养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