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勤辉
汕头市潮阳区关埠玉一小学,广东汕头515100
【摘要】数学应用题源自生活,它是小学生理解生活的一把钥匙。小学生在应用题中可以见到自然规律、风土人情和生活经验,并学习更多的生活技能。因此,应用题教学应该对学生实现生活化的引导,加深他们对题旨理解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本文以人教版五六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为例,分析探索了应用题在读题、解题和课后思考的几个步骤中,生活化联想和素材运用的方式方法,以期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应用题;生活化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
一、引言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高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锻炼学生“理解和表达简单事物的性质,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和已有的知识,让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应用题向学生展现出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挖掘这些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拓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是深具意义且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生活化教学概述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
生活化教学的教育理念源自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生活即教育”教育理念。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并实现在生活情境中,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总之,生活化教学基于生活,以学会生活为最终的教育目标,它也被称作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二)小学应用题中的生活化元素辨析
生活化教学元素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应用,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主要的生活化元素分类如下:
三、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训练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读题: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联系生活经验
数学应用题是数字化的生活情景再现,它除了贴近生活实际,更给予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的实践机会。我们每天走路、购物、吃饭等行为都可以通过数学加以量化设定。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一课为例:
案例1:根据《小数乘法》一课内容,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解答以下问题。
1.估计家到学校的距离,并计算每天上学放学行走的距离,每周和每月呢又走多少距离?
2.超市里洗发水15.5元一瓶,近期促销活动买二送一,假如买2瓶洗发水,促销活动每瓶便宜了多少元?
3.商店有15箱鸡蛋,今天卖出了400千克后,还剩下4箱零40 千克,每箱鸡蛋有多少千克?
分析:案例应用题中涉及的都为生活中常出现的场景,辅导学生读题和理解题旨的时候,适当的生活经验联想,可以让题意快速显现。以超市购物为例,结合学生自己去超市购物的经验,促销活动一般都是商品的变相打折,那么参加这样活动的门槛是什么?究竟省了多少钱?这道题的考试目的就在于此。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题境设置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身边耳熟能详的事情让学生能快速理解题旨和考点,因此找到题目中的生活化教学元素,帮助学生追溯相应的生活经历,可以快速帮助他们简洁而快速地读题。以五年级上册的《简易方程》为例:
案例2:生活中有很多基本的生活常识,请根据相应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1.妈妈准备将网上团购的蔬菜水果(半斤大蒜,一斤西红柿,两斤茄子,三斤芒果)称一称,看看有没有缺斤短两。并根据弹簧的拉伸长度,做了以下数据记录,请根据规律,判断哪种蔬菜重量不足?
.png)
分析:表格中蔬菜每增加一斤,弹簧刻度就拉长1cm,因此蔬菜的重量和弹簧拉伸的关系,应该是b=1xa,一斤的蔬菜带来的弹簧拉伸为1cm,两斤是2cm,三斤就应该是3cm,因此三斤芒果的称重后,弹簧的长度应该为0.3cm+3cm=3.3cm,很明显芒果是不足称的。应用题的问题,均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设置,适当扩充学生的生活常识,引导其在读题过程中完成生活化联想,不仅激发了其对问题的探索性趣,更能养成他们在读题过程中,体会了简单方程的性质,并对相关问题有了解决的方法。
(二)解题:设计生活化角色体验,鼓励举一反三
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需要顾及小学生的心理状态,生活化的联想和引导应该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相匹配。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中,可以设置游戏环节,通过生活化的角色设定,帮助学生解答题目。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为例:
案例3:请按照以下设计开展活动,并常识解答以下应用题。
1.游戏设置:过年吃团圆饭,全家总共8口人,有3个人喝果汁,3人喝白酒,剩下的喝葡萄酒;有4想吃火锅,3人想吃饺子,剩下的人两种都可以。请问三种饮品的人数占全家人的比各是多少?想吃火锅的人和想吃饺子的人比?请分组模拟以上情景。假如总人口为9人呢?请再回答以上问题。
2.应用题练习:爷爷家计划盖一座高9米高的房子(3层),计划9天盖完,那么第8天完工后已经盖好房子比例是多少?多高?
.png)
(三)总结:结合生活化实践设计,推动课后交流
高年级的小学生,马上面临小升初的压力,不免陷入“题海战术”,学生做应用题会形成惯性,养成按照解题套路“依着葫芦画瓢”的习惯。打破这种学生不理解题意、只会解题步骤的局面,结合课堂开展实践设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十分有必要了。以六年级上册的《位置与方向》和《百分数》一课为例:
案例4:参加课后实践活动,然后试做下面的应用题。
实践活动1:从学校正门出发,请描述一下学校操场(入口)、教室楼的位置。
实践活动2:本周末计划组织一次观影活动,请大家观察手机订票网站中,统一电影不同场次的价格变化,计算出最高票价和最低票价的比,并找出最合适的订票时间。
应用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平均每小时行驶10千米,行了36小时,行了全程的75%,那么甲地到乙地有多少千米?
分析:课后实践活动作为优质的教学互动模式,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后实践活动,既是同学们相互帮助和交流的平台,也尊重了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实践活动1中,学生以记录步数的方式,来完成对目标建筑的寻找。学生身高不同,记录的步数不一样,(例如同学甲是向东走100步,而同样的距离乙同学走了80步),大家最后再互相测量对方每步距离,从而交流最后的实践成果。
同样,相同电影不同场次,价格并不相同。周末19:00-22:00价格最高,而早场次8:00的价格最便宜,大约是最贵场次票价的80%。引导学生记录周末不同场次的票价,可以让他们直观理解百分数的概念。在完成切实的实践体验后,再着手对相关的应用题进行讲解,学生掌握起来就更快了。
四、结语
总之,将应用题中的生活化元素进行挖掘并铺陈联想,是为了让学生丰富生活常识的同时,加深对题目的理解,消除对难题、怪题的恐惧,在增强学习愉悦感的同时,不断提升数学成绩。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基本生活经验水平和实践诉求,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设计应用题的生活化实践扩展内容,这也是未来应用题生活化教学引导需要不断推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 2012 (36):104-105.
[2]毛玉霞.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7,(02):159—160.
[3]柯楚燕.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2):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