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远慧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第二小学 725300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知道感谢家人、祖国、社会、世界、自然之恩,就必需深入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素材,并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创设必要的教育情景,充分发挥家长作用,真正把立德树人中的感恩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感恩教育
正 文:
学生感恩之德的培养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工作重点之一。德育工作中的感恩教育,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知恩和感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及健康的人格,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建设国家意义尤其深远。[1]小学生处于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的黄金阶段,可塑性极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感恩教育正是非常时期。小学《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语文老师的责任更重。这就要教师将感恩教育培养贯穿在教育教学始终,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本文将从如何进一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感恩教育进行分析,探究德育教育方式为目的,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挖掘教材资源,学科本位识感恩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暗藏着不少感恩教育资源 ,为进行感恩教育创设了条件,教师要抓住感恩的魂贯穿于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感恩教育的目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关“恩”的内容丰富多彩,如自然、家人、祖国、世界、社会之恩等,教师深挖这些内容,通过阅读教学就可以藉此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落实感恩教育。
(一)感恩家人。“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是父母给了孩子生命,这种恩德大于一切。这就要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父母千辛万苦养育我们,是希望我们岁岁平安,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就是珍爱生命,保健身体,规避危险,遵纪守法。何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等名言是古人晓以后辈的道理,能不遵循吗?如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妈妈睡了》,让学生感悟母亲的辛苦,懂得感恩父母和孝敬父母长及辈;《春蚕》中长年辛苦毫无怨言的母亲;《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拾生活信心的重病的母亲;《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高尚品德的父亲;感动天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最后两段,让学生读中感悟,就能体会到对家人的感恩之心;《小抄写员》中有关叙利奥的心理刻画段落,学生读中感悟,就可以领会到主人公对家人的感恩之心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等,都是感恩家人之恩的教学资源。
(二)感恩祖国。在《开国大典》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让学生了解建国的光辉历史,让孩子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通过艰苦奋斗才打下来的。知道岁月静好,是有人帮咱们负重前行!让学生在了解国家的历史中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比如《升国旗》,就要让学生认识国旗,在读中理解国旗的含义,懂得升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应该怎么做等,对学生进行尊敬国旗,热爱国旗,感恩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部编教材小学第十二册课文里的多首古诗、《颐和园》、《长城》、《卢沟桥的狮子》、《赵州桥》等课文,使学生体会到祖国无与伦比的优秀文化,体会到一个强大的袓国对老百姓的重要,从而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前的回忆》等教材让学生感知到英烈们的中国心、民族义,抵御外侮的万丈豪情;《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教材,让孩子懂得最优秀人才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懂得祖国是我们面前的一切,祖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祖国是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和数以亿计的炎黄子孙;引导孩子从描写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教材感知祖国的美丽富饶;引导学生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从祖国优秀儿女在国家遇到重大灾难时的最美逆行者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与不竭的恩情。
(三)感恩社会。社会是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在小学阅读课上应当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付出,鼓励学生去了解社会上的人和事,关心社会在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逐渐培养学生无私情怀与博大胸襟,教育学生爱社会,认识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比如引导孩子从《画杨桃》等教材中感悟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掌声》等教材中感悟友恩,从《尊严》等教材中感悟陌生人之恩,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教材中,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大爱和海峡两岸之间浓浓情意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真诚和谐。[2]
(四)感恩世界。我们生活在这片蓝天下享受着新鲜的空气和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这一切都是这个和谐美好的世界提供的。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不但给我们供给了发展的各种资源还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如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通过介绍有关地球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世界的人都要精心保护她,初步感受到环保教育,懂得感恩世界,也让学生逐渐具备全球意识、全球眼光,扩大学生地球村的视域,逐步学会用全球思维解决世界难题,这也是他们这一代人肩负的历史重任。这是一种思维体验,引导孩子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体验感恩之深度和广度。
(五)感恩自然。
自然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环境,还以壮美秀丽的山川孕育我们的人格,滋润我们的身心。如《桂林山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祖国的壮丽秀美,愉悦身心。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感恩教育的优美课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浓浓的感激之情,如《山雨》这篇文章中描写山雨的段落让学生读中感悟,就能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使自己神清气爽。当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全文朗读,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几遍文章,从而对课文的感悟留痕就深得多了。又如让学生通过小练笔或者说话训练,表达学生的所思所想,达到报恩与施恩的层面。[2]
实际上,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材的编排渗透了品德教育的内容,也体现了感恩教育的内容。
二、注重示范引领,潜移默化传感恩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老师任重道远。尤其是小学生,老师的语言行动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老师要言传身教。例如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也会效仿,以此渗透感恩教育;听感恩讲座时,老师静静地听并做好笔记,学生也会认真听并做笔记,只要老师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他们马上就认真听了;[3]母亲节或父亲节时,教师分享孝敬父母的事情或感想,同样能影响并感染学生;教师节时,老师主动把自己感恩师恩的细节分享给学生,学生也会效仿。教师的感恩言行,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始终,要落实感恩教育。
三、开展多彩活动,知行合一践感恩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感恩教育,让感恩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4]老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从而在愉悦的教学中将感恩渗透,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珍惜、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比如感恩父母系列活动,阅读孝敬父母的故事,观查并记录父母一周每天的活动,了解父母的辛劳,组织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影片,实践“负重”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开展“我管家一周”活动,体验父母辛劳,记录感受,书信及礼物等形式回报父母,使孩子学会知恩,懂得感恩,践行报恩。这类活动深化了学生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感恩的道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如阅读感恩文章,搜集感恩素材,发现身边的感恩事迹,办感恩手抄报;举行讲感恩故事比赛;朗诵感恩诗歌比赛等,通过这类语文活动落实感恩教育。
四、创设教育情境,润物无声学感恩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小学语文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景非重要,情景创设质量的高低,特别是在今天什么都在追求高效的大环境下,直接关系到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都知道,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景,就能把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引发出来,学生重组与改造知识也成为可能,教师教学效果自然也有了保障,学生会喜欢上学习活动,成为一种精神需求,学生的求知欲无形地激发出来了。教育家刘国正曾经说过,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学习语文,这样语文教师更有方法落实感恩教育于创设的情景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就会发现问题,思维也活跃,师生多边活动也增强了,课堂也变得富有生气。比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把有关感恩内容的故事、歌曲、影片等适当撷取,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已掌握的知识,组织成导语,这样在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就有了一座桥,学生就可以在感恩的愉悦中顺利地到达彼岸。也可以根据课文题旨,创设一种矛盾冲突情景,快速激活学生思维,给学生提供表达感恩的机会,学生就会得到人格的熏陶。例如课外阅读指导《最后一课》时,可以这样说:“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等到做了亡国奴的时候,才认识到祖国独立完整的重要性,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学生听了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对感恩祖国的强大有了更新的认识。当然还可以创设情景障碍,让学生循序渐进;用好课文,创设情景角色,始终让感恩的内容穿插其中,学生都会受到教育。
老师也可通过讲述名家的故事,指导学生理解知恩和感恩的内涵,树立感恩意识。[5]例如老师分享战争年代学生们如何克服困难的故事,对比感悟现在学习环境的优越,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样既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深化感恩教育的同时,又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环境,保证学生能够深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感悟。
五、发挥家长作用,家校共育悟感恩
落实感恩教育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在小学语文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课外阅读的方式参与其中。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安排课外阅读方式,如经常惯用的家长陪读、亲子赛读、家长提醒读、亲子共读等等,教师把有关感恩教育的读物,根据小学生的年级、兴趣、爱好等方面,加以推荐,并教给一定的读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悟到感恩的可贵之处。 [6]
结语: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感恩教育,经过几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不在于要马上创造出多么新颖的方式方法,来博取人们的眼球,关键还在于要把传统的以及近百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积累的常见的好用的方式方法不懈地做实做细,发扬工匠精神,不盲目,不贪大求洋,不搞形式主义,不要花拳绣腿,扎扎实实地从教材出发,把感恩教育融合在教学中,久久为功,创新就成为可能,小学生的感恩品质得以提升,一定会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J]教育部.2014.(03)
[2]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王娟.创新教学法.2017(06)
[3]浅谈课程中道德教育资源的渗透[J]. 武婷,郭艳春.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6)
[4]浅议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王芹
《教育学文摘》2019(08).16
[5]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 刘敏
《中学课程辅导》.2016(5)
[6]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朱青.《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