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   作者:迟丽华
[导读] 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迟丽华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万寿小学
        摘要: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就能够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有一些教师未能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的束缚,未能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围绕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在以往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别说是和学生有效沟通和交流了,大多数教师单纯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这样下去,就会极大地降低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有效发挥出情境教育的实际价值,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本身就比较小,所以他们很难长时间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对此,教师就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巧妙借助图片和音乐等表现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努力给学生构建一个轻松趣味的学习环境,真正达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观潮”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一些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让学生一起凝神观赏这精心动魄的景象,紧接着引导学生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可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配上一段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赏一次大潮。
        二、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视频等将原先枯燥乏味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例如,在“女娲补天”一课教学中,若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若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在网上下载关于“女娲补天”的动画视频,然后将其播放给学生观看。由于小学生对动画视频非常的热爱,再加上“女娲补天”的视频非常的精彩,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就会更加的积极主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学生互相探讨,共同思考,就能够实现共同的提升。例如,在“将相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去扮演蔺相如、廉颇等角色,然后让他们将文章内容以话剧的形式呈现出来。

那么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将文章的内容更生动的呈现到大家面前,各小组成员就会仔细阅读文章,并探讨如何去进行表演才能够将文章人物的性格特征真实的展现出来[2],就能够使课堂的气氛更加的活跃,继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环节
        以往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者,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教师讲解知识的多少,而是在于学生实际接受了多少知识,要想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深入挖掘和研究教材,贯彻落实好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充分掌握语文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并且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同时紧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设置出科学性和高效性的课堂问题,只有这样,设置的问题才不至于太简单和太难,从而真正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回答问题的自信心。例如:在學习“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涵,这就需要教师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如文中作者是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作“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可以设置这些问题,要求学生按照这些问题读书思考,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再加以点拨,让学生从文章中深入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
        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最后的几分钟时间段内,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会明显降低,基本上不会听进去教师在这段时间内教授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课外故事,比如《水浒传》、《西游记》、《中华上下五千年》里面的故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单纯地依靠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很难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还会因为教学内容过于枯燥而影响学生对文学知识的看法,不利于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知识。
        五、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加强所学知识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中的人、事、物等。又比如,在“怀念母亲”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分享自己与妈妈的故事,让他们更好的感受母亲对自己的爱。那么通过分享与交流,学生们就会对文章内容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等等,这限制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增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性格特点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此一来,就能够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