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4期   作者:赵晓杰
[导读]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迎来了课堂转型的挑战。
        赵晓杰
        陕西省西乡县第二中学   723500
        摘要: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迎来了课堂转型的挑战。课堂教学不单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当前有少数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忽视淡薄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步。因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是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条教改之路。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坚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于此,本文章对“互联网+”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引言
        语文作为语言和文字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快餐文化也随之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使得青少年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语文教学作为青少年接触传统文化的基础途径,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有着不可泯灭的功效。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
        延续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前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从语文教学过程来看,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能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促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进而塑造其人格,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保证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三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高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外来思潮对年轻人具有极大的影响,一些错误的理念会带给学生消极的暗示,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通过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修养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高尚的人格。此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是促进民族繁荣,助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全球文化交融碰撞激烈,基于我国文化建设工作中国家提出的文化强国发展战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顺应了国家文化建设的环境需要,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比较单薄
        在实践中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及高考的压力,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高考考点上,如古诗词背诵、基本的汉字读音、书写等,并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知识背后隐藏的文化,也不会进行传统文化传播。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单纯地为了应付高考而背诵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也不会承担起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
        (二)盲目强调知识积累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讲解传统文化内容,不仅仅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背诵名人警句和诗词等,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思想观念与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形成有机的融合,为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内容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事实上,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从课本内容出发,过于重视对文言文字词、语句方面的讲解,并不重视高中生内心的想法和精神发展,使学生无法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容,长此以往会抑制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互联网+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巧借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被予以广泛的使用,这些教学设备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立体,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特点是将声音、影像、文字等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感官机制,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堂中,使学生更好地跟随教师开展学习。
        例如,在进行《涉江采芙蓉》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去寻找与古诗词符合的图片、音乐,教师也可以在网上寻找范读此首古诗词的视频,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范读视频,然后让学生跟随音乐进行集体朗读,在朗读诗词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诗词读之琅琅上口,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古诗词创作需要遵循的韵律原则,让学生发现古诗词学习的美感,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分组朗读比赛的形式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诗词韵律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诗词的意象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更加了解诗词中的意象的内容,像是“芙蓉”“芳草”等,让学生对于诗词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教学内容中的诗词描写方法,如“以乐景衬哀情”“侧面烘托”等手法,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诗词的意境高洁、清幽,感悟诗词艺术魅力。又或者在进行古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的思维导图功能,详细分析古文内涵,了解其中体现的人物性格,教师要引导学生向古人学习美好的品质,再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完善学生的精神品质。
        (二)丰富教学手段,强化传统文化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老师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注意在课堂上运用新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当中的图片和视频,来向学生加以展示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在讲解《荆轲刺秦王》这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向学生展示出荆轲刺秦王的一些实际的场景,让学生联想到当时荆轲的心境和秦王的心情,这样寓情于景,可以充分展示出文章的内在含义,让学生清楚地明白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巧用现代教学手段,做好课外拓展
        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非常大,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内容非常多,所以只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从而加深印象和理解。高中阶段学生压力非常大,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唐诗宋词或与大家一起分享美文,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释放不良情绪。教师可以组织影视欣赏课,千万不要忽略电影电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力。如电影《卧虎藏龙》蕴含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电视剧《大宅门》、《乔家大院》等通过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故事展现中国人的品质和精神。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百家讲坛》、《唐之韵》、《宋之韵》、《蒋勋说红楼》等文化性更强的,则可以让学生安排时间观看,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结束语
        丰富而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使高中语文教学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高中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当然,教师本身应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才能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历久不衰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的情怀。
参考文献:
[1]廖石燕.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途径探究[J].名师在线,2020(29):49-50.
[2]高玉叶.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路径[J].学周刊,2020(29):119-120.
[3]王百灵.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课外语文,2020(27):43-44.
[4]谌小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9(05):24-25.
[5]梁焕娟.“互联网+”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J].教育观察,2019,8(05):90-9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