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   作者:王忠卿
[导读]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历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语文教学
        王忠卿
        安徽省南陵县籍山镇第三完小 安徽省 芜湖市  241300
        摘  要: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历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语文教学的特点,如汉字的造字和书写特点,语文教材的文体特点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思想教育。本文即从汉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般文章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特殊文章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习作中的德育渗透等几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学,渗透
一、汉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孩子们一开始学习语文时接触到的便是汉字的识字教学,我便播放解晓东的《中国娃》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反复听,然后抓住歌曲中的“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告诉孩子们,方块字就是指我们的汉字,汉字在书写时讲究横平竖直,不光如此,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历经岁月的洗礼不断演变成今天的样子的。它们身上都闪耀着祖先们的智慧与美德。
        1、教学“孝”字:我告诉孩子们它上面的部分就是“老”,即是老人的意思,下面的“子”是指子女,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子女背着或搀扶着年迈的父母的图像。这就是孝敬、孝顺、孝心的“孝”字,这一举动本身就是子女在尽孝心。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记住了“孝”字,更让他们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爱老孝亲”的思想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润物无声的。
        2、教学“赡”字:我就将“赡养”与“抚养”放在一起出现,告诉孩子们我们通常会说“赡养父母”、“抚养子女”。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细看“赡”和“抚”字,“赡”是“贝”字旁,表示这个字与钱财有关,父母老了,作为子女的应该给父母提供钱财,让他们去幸福生活,年供柴,月供米,这就叫就赡养。父母养育子女,父母会手把手地教会子女吃饭、走路、说话……特别是父母用大手牵着孩子的小手学习走路的情形,而“抚”字则有提手旁,表示父母用手把孩子拉扯大,所以叫做抚养子女,这样一来,不知不觉中就渗透了尊老爱幼的人伦教育。
        诸如此类的汉字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教师应充分运用好每个汉字背后所蕴藏的德育教学点来进行汉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特别是会意字和部分形声字。它们因为会意字的造字特点和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原因而更适合汉字形义结合的教学,也就更适合我们的汉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了。
二、一般文章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般文章的德育渗透可能不是特别明显,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掘此类文章的思想教育点,我们可以采用联想的方法,将前后的文章联系起来,将文章与生活联系起来,将文章与学生联系起来,如此一来我们总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的。


        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一文时,我特地抓住文中讲到的“父亲开辟出荒地当菜园时,因为荒地太过贫瘠,父亲将第一年种的作物全部埋在土里肥沃土地”的段落,再联系我们学校开展的一平米绿色生态种植活动,我帮孩子们回忆我们班种植的经历,通过播放我们的种植图片、文字资料,让全班同学重温了我们的种植园里老师在翻地时也是将农作物的秸秆和杂草等一起埋入土里肥沃土地的情景。最后再联系党和政府近年来大力宣传提倡的“禁止燃烧秸秆”的环保政策,让孩子们真正从我们的书本和生活实践中认识到秸秆还田(地),利国利民,既保护了环境,又肥沃了土地,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让禁烧秸秆,秸秆还田(地)这一理念从小就入他们的脑,进他们的心。并通过他们去影响他们的父母,甚至祖父母,让禁烧秸秆成为自觉行为。真正实现“环保小手拉大手,大人跟着孩子走”。
三、特殊文章的德育渗透
        1、红色经典的文章。我们语文书上还选编了一些特殊的文章,如《朱德的扁担》、《邓小平爷爷植树》、《小英雄雨来》等文章。这些课文大多可以归为红色经典这一范畴。他们大都是讲革命先烈们的事迹,伟人们的事迹。这类文章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红色基因的传承,我就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让他们重温当年先辈们经历的艰难岁月,学会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2、介绍传统文化的课文。我们二年级下册有一篇《传统节日》的课文,选编课文的目的是对孩子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我在教学时,我觉得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个层面上,我们是不是应该再好好开发一下教材?我在上这节课时,在做好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我就想到了我们一方面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应该批判性地继承它们。《传统节日》里有这样一句“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我就结合上级教育部门布置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文件精神,我在课上与时俱进地引导孩子们。我出示了空气污染,雾霾锁城,燃放鞭炮污染空气的图片、视频资料等。让孩子们讨论:“对于过春节,燃放烟花炮竹这一习俗,我们究竟是应该继承呢?还是应该响应习近平爷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禁止燃放,保卫蓝天呢?”通过讨论,孩子们很明显就意识到了,对于过春节,燃放烟花炮竹这一习俗我们应该把它舍弃了。我们应该学会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习俗,更应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样一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不经意间渗透了党和国家的政策,也让十九大精神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四、习作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写作时的德育渗透容易被人忽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写作前的引导,写作中的指导和写作后的点评。教师应将德育渗透贯穿写作的整个过程,写作前,要结合每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他们在习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教师在读习作范文时,就要把握好范文的选择关,选择那些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质兼美的范文读给学生听,引导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表达正确观点,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写作后的点评和批改,教师仍然要注重德育思想在习作点评和批改中的延伸,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的错误,让以德育人真正落到实处,让德育渗透贯穿习作教学的全过程。另外,我们还应抓住时机在习作和平时的小练笔中强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例如我们学校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瞻仰李家发烈士纪念碑,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聆听中国好人之一的何志诚老爷爷做的红色宣讲报告,我们语文老师就要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写一写观(听)后感,再和大家分享。让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种子,植根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道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和长久的。学生学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除了上面讲的几种渗透德育的途径,我们还可以通过语文活动等进行德育渗透。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润物细无声”,这不正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写照和我们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