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慧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068350
摘要:在国家提出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的现实学习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进行浅析 。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前提,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促使教师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理念趋向成熟,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语文课堂成孕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乐园,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在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以放松的心态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质量。例如,在讲到“桂花雨”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相应的情境视频,通过色彩丰富的画面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桂花雨的现实场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当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随机挑选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结合这节课的内容,讲解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言的内容,分析他们总结文章的思维,并结合这篇内容中的经典语句,给学生深入讲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开拓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了解程度。
二、通过朗读竞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要想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首要前提就是通过朗读的方式,通过字里行间的情感变化,领悟阅读文字的美妙和魅力所在,总结文章的情节脉络,分析作者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读竞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到“祖父的园子”时,这篇文章段落较多,教师可以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自由挑选,并将挑选相同段落的学生,组织到不同的集体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促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文字的变化,感受作者对祖父的怀念和喜爱之情,达到以读促悟的教学目标。当学生进行朗读竞赛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感的表达程度以及朗读的准确度,对其进行打分,在其朗读结束后,及时对综合排名第一的集体进行鼓励,并让他们将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运用通俗的语言进行分享,促使其它同学在聆听的过程中,对比分析自身与发言同学分析文章思路和领悟的不同之处,发展学生在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课堂学习质量。
三、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讲课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素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代圣贤学者已经说明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能力,始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进行观察,并发现问题。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以往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习惯依靠教师掌握文章的结构划分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造成不良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讲课模式,激励学生在制作讲课内容的过程中,主动对文章进行质疑,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好的故事”时,教师可以按照段落的形式,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根据学生以往的语文测试成绩,把学生组织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讲课的内容,这样教师可以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走到不同小组中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询问,促使学生在进行回答时,明确讲课的方向。当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出现文章脉络阐述不清楚或者结构划分不正确的情况时,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提问,如果讲课的同学出现回答不上来的现象时,可以让该组的其它同学进行协助讲课,促使学生在合作讲课的过程中,能够对这节内容进行多元思考,创造性理解这篇文章的情感路线,开拓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素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自从国家提出新课改的教学政策之后,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方式,探索阅读规律,总结阅读技巧。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朗读竞赛以及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拓自身的阅读思维,激励学生主动进行质疑,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有序增强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质彬.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49.
[2]陈玉娥.写作教学应做到简约而不简单——高年级小学语文创新型写作教学规划与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 201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