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   作者:王晓晓
[导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教育方法和手段,
        王晓晓
        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教育方法和手段,开展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不同种类的表征:害羞、胆小、自我为中心、任性、冷漠、自卑、焦虑、孤独、多动、不合群、不会与人沟通、害怕与外界接触、爱哭、语言障碍、感统失调、挫败感、攻击性行为等都属于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多维视角;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多维视角下探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分析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危机
        积极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里格曼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塞里格曼认为21世纪的心理学要把积极心理学运动作为工作的中心之一,主张心理学要以人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以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作出新的解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以埃里克森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分析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幼儿人格发展,既受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他将人一生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关于幼儿发展即信任对怀疑(0-1岁),亲子关系对幼儿安全感与信任感的建立尤为重要、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关注周围环境对幼儿影响、主动对内疚(4-6岁),攻击性行为表征显著。
        (二)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探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马斯洛和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著名的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级到高级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幼儿在满足低一级需要后,会渴望得到更高一级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是幼儿迫切需要的层次,留守儿童缺乏归属感、交往障碍限制其社会性交往、攻击性行为影响同伴关系都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从家长的视角提出了无条件积极关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不是一味纵容似的关注而是强调幼儿本身的价值,不论儿童做什么,成功与否,都给予信任、肯定的积极关注2-6。“重结果、轻过程”是当今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观念,常常一味强调“是非、对错”,不能正面积极、科学地引导幼儿,使幼儿长期陷入紧张、焦虑家庭学习的氛围中,造成幼儿心理出现一系列问题。
        (三)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下,探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社会学习理论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著名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成人是幼儿学习模仿的对象,父母的榜样以及家庭氛围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8%,不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占13.5%,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3.3%,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由此可见家庭氛围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四)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下,探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四种环境系统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以及宏系统,本研究主要阐述微系统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微系统主要包括幼儿园、家庭、社区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幼儿园的外环境设计缺乏温馨,不能够给予幼儿的归属感;室内环境主题陈旧、不明确,缺乏及时性与对应性;教师与幼儿之间地位界限明显、亲和力有待提高、日常引导出现偏差;父母过度溺爱或专制等极端的教养方式,幼儿易形成极端的行为表现;社区周边良莠不齐的环境等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埋下隐患。


        二、多维视角下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基于家庭,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学会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心理学家班杜拉强调个体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8%,不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占13.5%70-72,由此可见,不和睦家庭对幼儿心理影响甚大。父母关系不和睦,经常用争吵甚至武力的形式解决冲突,给幼儿一个错误的解决冲突的指示,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因此,父母之间要学会沟通,做到遇事冷静、有事商量、有效解决冲突。
        学会解读幼儿行为,帮助度过心理危机阶段。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幼儿期存在心理发展阶段的危机,父母是幼儿的监护人又是幼儿最信赖的亲人。如当幼儿购买意愿和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父母首先要了解幼儿购买的意图是什么,然后衡量购买的实际意义的价值,最后父母在正确解读幼儿行为后判断是否满足幼儿的要求。基于此,父母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并能够运用科学理论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精准施策,正确引导,切勿施暴。
        学会陪伴,构建“3-2-1”陪伴法则,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3-2-1”陪伴法则是提高陪伴质量的有效途径。陪伴不是简单的跟幼儿一起,而是要提高陪伴效率即高效陪伴。“3”代表一天三阶段(早、中、晚),早上起床可以陪着幼儿一起洗漱,给幼儿讲述一些关于卫生方面的知识、中午利用午餐时间和幼儿一起分享美食,体验分享的快乐、入睡前进行亲子阅读,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2”每天父母要抽时间,全身心陪伴幼儿玩2个亲子游戏,如体育游戏,增强体质、智力游戏,发展心智等等。“1”代表父母每天至少与幼儿表白一次,如向幼儿说“我爱你”。“3-2-1”陪伴法则是建立在亲子互动基础上的教育法则,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
        学会评价,无条件积极关注幼儿。家长改变传统“重结果、轻过程”教育观念,给予幼儿无条件关注。如面对幼儿涂鸦作品,家长不要以“像与不像”去评价幼儿作品,要肯定幼儿作品并与幼儿积极交流探索幼儿内心世界;当幼儿做错事情的时候,家长要采取柔性教育,蹲下来了解幼儿内心世界并向幼儿传达尊重;当幼儿与家长互动时,家长要做到“三不两要”原则不消极、不怠慢、不应付,要积极回应与正面评价。心理学家曾说:“一个错误一旦发生,就算再发火它也发生了,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避免重复犯错并且收拾这个错误带来的残局。”
        (二)基于园所,营造温馨的园所环境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大环境。相关实践显示,幼儿教育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教育环境包括以基础施设为主的物质环境和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环境,构建有利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环境,从物质环境着手、教师角度入手提出可行性建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在环境的适应、情绪情感、人际关系、抗挫能力等方面出现不同层次和种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有效解决。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分析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营造温馨的园所环境、构建顶高—底短的等腰三角形家园共育模式,旨在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燕文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2]吴玉箫.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启迪与智慧(中),2020(06):28.
        [3]张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智力,2020(12):176-1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