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提高小学数学实践课的应用能力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   作者:王允杰
[导读] 想要实现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必须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王允杰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薛阁小学    236800
        摘要:想要实现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必须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促使教师能够转变自身固有的教育理念,并积极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项现有的教学基础设施,将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尝试着运用到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为班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基于此,以下对核心素养下提高小学数学实践课的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实践课;应用能力
        引言
        小学作为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步阶段,教师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自主探究问题。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成为教师主要工作目标,数学教师可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抽象知识变得具象,便于学生理解及掌握,构建起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学习环境。
一、结合现实生活,强化应用能力
        现实生活中处处皆是数学,然而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计算教学过程中倾向于讲解教材知识,很少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水平。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在课堂中引入实际生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和知识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概念,在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深入理解和掌握计算知识,增强计算能力,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如,以“乘法”教学为例,教师随机挑选数名学生询问其家庭中有几口人,大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直接运用加法计算思维,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转换传统思考运用乘法计算,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高效解决数学问题,一定程度也能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计算能力。事实上,教师教学观念在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尤其学生计算效果和能力提升和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有着紧密联系。当前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采取的方式过于单一,潜意识抗拒生活化教学理念和方式,频繁让学生大量计算,或盲目解读题型,以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长期以往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二、具象数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小学生处在学习生涯起步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存在不足,数学知识相比其他学科较为抽象,小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其中内涵,导致解题难度较大,部分学生由于无法顺利解题丧失学习兴趣。若教师单纯采取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提升,也无益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为有效改变传统教学现状,教师需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自学生需求着手,适当降低数学知识探索难度,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思考及理解。对此,教师可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引导数学课堂顺利开展。比如,学习“线段、直线、射线”内容时,小学生自身想象力不强,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程学习的课件内容,在大屏幕上学生会看到一个手电筒开灯的画面,在昏暗的光线下,手电筒放射出一道白光,一直向外延伸,在信息技术引导下,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能认识到这种线称作射线,教师讲解射线知识后,继续讲解线段及直线的定义,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教学目标可顺利达成,也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三、增加实践活动次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处在小学教学阶段的学生,喜爱参加游戏和实践活动,负责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特性,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次数,为班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依据自身对教材之中涉及知识内容的熟练掌握,合理设置实践主题,从而提高实践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向班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时,可以合理设置实践主题,如制作数学知识思维导图、解答应用题、建立数学模型等,并进行学生分组,每组4-6名学生,教师让班级学生围绕着自身设置的实践主题,进行相应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活动。小组成员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自身脑海之中存储的数学知识内容,能够互相分享自身对实践主题的见解,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课堂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向班级学生讲解正确的思维导图构建方式、数学习题的解题方式等,让班级学生对自身在课堂讨论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逐渐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教学工作目标。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小学时期学生还处于启蒙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否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也要以学生自主思考的作业为主,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针对性地教学。同时,小学时期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思维的特点,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尽量将课本内容转化为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与课本知识相关性的内容,鼓励学生去进行自主的探索。通过自主的探索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有利于最大程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全面认知。新时期,素质教育进程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不断调整,数学教师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淑红.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李娟娟.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几点实践和思考[N].发展导报,2017-03-31(025).
[3]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2):74-79.
        王允杰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薛阁小学    236800
摘要:想要实现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必须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促使教师能够转变自身固有的教育理念,并积极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项现有的教学基础设施,将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尝试着运用到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为班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基于此,以下对核心素养下提高小学数学实践课的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实践课;应用能力
引言
        小学作为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步阶段,教师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自主探究问题。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成为教师主要工作目标,数学教师可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抽象知识变得具象,便于学生理解及掌握,构建起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学习环境。
一、结合现实生活,强化应用能力
        现实生活中处处皆是数学,然而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计算教学过程中倾向于讲解教材知识,很少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水平。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在课堂中引入实际生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和知识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概念,在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深入理解和掌握计算知识,增强计算能力,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如,以“乘法”教学为例,教师随机挑选数名学生询问其家庭中有几口人,大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直接运用加法计算思维,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转换传统思考运用乘法计算,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高效解决数学问题,一定程度也能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计算能力。事实上,教师教学观念在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尤其学生计算效果和能力提升和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有着紧密联系。当前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采取的方式过于单一,潜意识抗拒生活化教学理念和方式,频繁让学生大量计算,或盲目解读题型,以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长期以往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二、具象数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小学生处在学习生涯起步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存在不足,数学知识相比其他学科较为抽象,小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其中内涵,导致解题难度较大,部分学生由于无法顺利解题丧失学习兴趣。若教师单纯采取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提升,也无益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为有效改变传统教学现状,教师需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自学生需求着手,适当降低数学知识探索难度,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思考及理解。对此,教师可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引导数学课堂顺利开展。比如,学习“线段、直线、射线”内容时,小学生自身想象力不强,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程学习的课件内容,在大屏幕上学生会看到一个手电筒开灯的画面,在昏暗的光线下,手电筒放射出一道白光,一直向外延伸,在信息技术引导下,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能认识到这种线称作射线,教师讲解射线知识后,继续讲解线段及直线的定义,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教学目标可顺利达成,也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三、增加实践活动次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处在小学教学阶段的学生,喜爱参加游戏和实践活动,负责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特性,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次数,为班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依据自身对教材之中涉及知识内容的熟练掌握,合理设置实践主题,从而提高实践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向班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时,可以合理设置实践主题,如制作数学知识思维导图、解答应用题、建立数学模型等,并进行学生分组,每组4-6名学生,教师让班级学生围绕着自身设置的实践主题,进行相应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活动。小组成员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自身脑海之中存储的数学知识内容,能够互相分享自身对实践主题的见解,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课堂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向班级学生讲解正确的思维导图构建方式、数学习题的解题方式等,让班级学生对自身在课堂讨论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逐渐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教学工作目标。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小学时期学生还处于启蒙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否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也要以学生自主思考的作业为主,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针对性地教学。同时,小学时期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思维的特点,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尽量将课本内容转化为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与课本知识相关性的内容,鼓励学生去进行自主的探索。通过自主的探索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有利于最大程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全面认知。新时期,素质教育进程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不断调整,数学教师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淑红.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李娟娟.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几点实践和思考[N].发展导报,2017-03-31(025).
[3]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2):74-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