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   作者:王秋丽
[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新思想、新发现、新技术层出不穷,
        王秋丽
        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   476600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新思想、新发现、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原有的教材内容就要发生适应性的增删,要增加新的能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内容。所以,课改势在必行,我市的课改从2008年秋开始全面推行,新课改的新首先在于教学理念的新,以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来指引每一位教师,它将要完成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从而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机制。本文从“教师、学生”两方面简单谈谈化学新课改实践中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
        新课程的教学,其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的双边过程,新课标的实施更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习不再那么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有趣。重视情感教育,重视过程与方法,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教法的转变,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以“教是为了不教”为最高的目标去追求,使学生逐渐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爱学变为爱学,教师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对过去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扬弃和改造,从传统的教学走向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下面简单谈一谈在化学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
        一、教师的转变
        1 .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做学习型 反思型的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才能使自己保持永恒的创造潜能,保持教学中的青春活力。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上完课后,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如教学目标达到了吗?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和实际进程有无差距?这节课还存在哪些问题?要不断地提出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只有这样,才会成为反思型、会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角色的转变
        面对新教材,教师再也不是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主宰者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当前,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教师中心主义”,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强调教师的学科技能和教学能力,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

[1]
        3.工作重心的转变
        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学会生存,首先是要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古人云“ 授鱼”不如“授渔”,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只有会学习,他们才有能力在未来的社会里独立生存。
二、学生的转变
        1.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和感受,而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更不应该是拘泥于预先设定的不变的程式[2]。
现在,每次讲课前,我都给学生提前一天发学案,课前给10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此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能力。只要充分相信学生,才会使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学习形式的转变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改变了过去作业的千篇一律、呆板单调局面。
3.学生能力的变化
        能力的提高会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快捷灵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注重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的变形和引申;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初步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生产、社会中的有关化学问题的灵活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初步培养。
        教师还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养成在更广的范围里更多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本身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交往来实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因而教学系统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构成,没有人际交往活动就不存在教学[3]。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魏宗宣.中学素质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徐凡等.教育学教程[M].汕头:汕头出版社,1998.
[3]肖  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