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娣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一中学 713300
摘要:高中数学由于知识复杂,逻辑思维较强,很多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学习数学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不利于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无法提高高中生全面综合发展。在高中数学中评价是占有重要位置的教学环节之一,但是很多高中教师为了考试中取得高分,更加注重刷题训练,忽略评价这一环节。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元化高考评价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供有效研究。
关键词:多元化 高考评价 高中数学 教学应用
一、引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随着新高考政策的转变,教育目标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课堂教学更有效与新高考政策相融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加大了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高考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全面综合素养的开发和发展,教师针对课堂改革教学,多元化建立课堂高考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特色总结学习经验,拓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二、多元化高考评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主体评价多元化
通过整理大量文献融入实践教学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与评价有关,例如对好学生的表扬,或者对不注意听讲学生的批评。评判主体多为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判,通常是对学生的成绩,学习态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单一化表面评价。随着新课改的越来越重视,如今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此次改革要以家庭、学校、社会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勇于创新,让评价多元化发展打破传统模式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增加高中数学课堂氛围,改善高中数学教学体系模式[1]。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通过三角函数的单元习题检测可以分为多个评价环节。首先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通过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检查评价,找出在做题中错误的地方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探讨改正错误,采取小组共同合作的方式,总结常出现错误的题型、问题等方面,通过学生间的取长补短,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摸索到的简便方法互相交流沟通,从而学生好的地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解题。其次,家长也可以参与到评价当中,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难度问题和学习压力问题,很多家长都无法顺利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导致学生和家长间产生了隔阂,不利于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
因此,教师可以建立班级的微信群、qq群等方式,把家长和学生共同拉入群里,在群内上传学生测试试卷,让家长可是随时掌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动态,掌握学习水平,这样有助于家长更加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有利于在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在整个数学教学小组中对班级的卷子公平公正合理地共同进行评价,总结卷子做的优缺点,由于教师教学小组内并不是所有数学教师都认识这个班级中的学生,因此可以更加客观公平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种主体评价多元化模式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交流也增加了学生间的竞争意识,成为了高中阶段学习数学的动力所在,优化了家长、学校、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模式,为学生在高考中的复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标准评价多元化
在高中应试的压力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家长和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成绩,单一的以成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全面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新改革下的教学模式相违背。由于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这个阶段接受学习内容的程度不同,理解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只重视成绩的评价不符合新课改因材施教的理念[2]。在高中多元化评价中,应当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把评价标准多元化运行,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的“空间立体几何”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个体差异分层三个等级,A等级的学生对基础掌握牢固,掌握知识和学习素养都比较高,能自主进行学习,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评价标准,以严格评价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从而提高优化成绩。B等级的学生就是班级大部分中等生,对于数学基础掌握比较平均,也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度较高。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制定统一适中评价标准,从而更加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C等级学生就是基础知识掌握较差,运用不太灵活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就不能完全根据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例如完成作业的态度,课堂听课表现等,通过这些有点进行激励评价,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改变对高中数学的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达成[3]。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考评价多元化对高中数学起着重大影响,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水平,教师要综合学生特点,全面了解高中生对学习数学的需求。根据课改要求设计合理科学教学方案和教学指标,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特点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创新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性,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和教学水平相呼应,从而更有效完成教学指标。
参考文献:
[1]孙经.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34):29-30.
[2]胡明辅,李淑兰,丁国东,别玉,毛文元.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19(69):1-3.
[3]叶静.教学评价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