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萍
哈尔滨新区第一学校
哈尔滨新区第一学校是一所配备精良、理念先进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致力于探索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实施新途径,全面统筹调动各方面德育资源,实现不同学段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建立“横联纵贯、两轴并行、多元融合”的科学、高效德育工作体系。即横向统筹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德育责任主体积极有效参与,纵向实现小学、初中各学段德育工作的有效衔接,构建目标与课程两轴并行的大德育体系,推进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社会实践、互联网教育等多元素的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德育立体化育人格局。
一、强化主体横向联动,建立三个共育机制,实现全员育人
1.建立校内各学科教师及教学辅助人员的全员育人机制
加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理念浸润,让每一个教职工都认识到自身的育人职责。将德育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及评价体系中,强化学科德育渗透。学校教辅人员在履行管理职责时,要把是否发挥育人功能作为衡量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要做到人人做德育,处处有德育,让德育融进学校办学的每一个细节。
2.建立家校教育融合机制
开展学校与家庭的有效沟通,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制定家校共育工作方案,成立家长志愿团,使其成为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纽带,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和谐家校关系。成立家长讲师团,让家长走进课堂,丰富学校课程资源。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各方面教育。借助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渠道,让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等工作,及时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3.建立学校与社会资源共建共育机制
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校外教育机构的共建合作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利用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公共教育资源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部队、公安等社会机构,开展研学旅行、禁毒教育、国防教育、科技创新实践等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发挥老红军、老专家、老模范、老英雄等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教育作用,让他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对学生言传身教。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意志品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形成学校与社会各界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纵向连贯培养,着力德育三个要素有效衔接,实现全过程育人
1.德育目标与内容的衔接
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针对中小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各有侧重地落实各学段内容和目标,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的衔接,力求使德育培养内容序列化、层次化、递进式无缝衔接。
2.德育途径与方法的衔接
根据不同学段的育人目标与内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找准衔接点,设计具体可衔接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探索形成贯穿学生生命成长全过程的序列化德育途径。做好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衔接,构建有梯度的学校特色德育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设计并实施好各类德育活动的衔接,建立适合不同学段特点的养成教育实施体系,探索各学段校外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实现德育途径方法的多样化、梯度化衔接。
3.德育管理与评价的衔接
要做好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衔接规划,对德育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价。小学、初中各学段间要加强德育管理经验交流互鉴,做好德育研培工作和学生管理的承上启下,逐步构建起校部间、学段间一体化的大德育管理体系。学生评价要充分体现尊重与引领的作用,强调以多元的评价标准,发展、激励性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式贯穿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以一体化的德育评价体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三、强化多元融合育人载体,夯实育人基础,实现全方位育人
1.构建中小学德育常规管理体系
德育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工程,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学校要明确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的目的、内容、实施途径,重点围绕“加强德育制度管理与建设、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德育课程管理与建设、德育主题活动管理与实施、班主任队伍建设、家校社会协同育人主题活动管理与实施、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落实,从而促进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打好基础。
2.构建教师队伍育德能力培养体系
(1)提升德育管理者队伍管理能力
德育管理者队伍质量,决定了学校落实德育培养目标的程度和学校品质提升的速度,因此学校应充分依托集群内部平台,定期组织全体成员通过专业知识学习、现场体验反思、基于问题研修、管理经验交流等学习形式,整体提升管理队伍德育管理水平。
(2)提升班主任队伍育德能力
班主任是德育队伍中的砥柱力量,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第一责任人。继续深化各级班主任骨干教师优势,通过“名优班主任领跑、青年班主任共进”的方式,提升班主任专业化素养,解决常态下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全校班主任的育德能力,为德育目标的高效落实提供保障。
(3)提升学科教师队伍育人意识和能力
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师也肩负着育人职责。开展不同层面的专题培训,使教师正确认识“学科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真正意义和育人功能,提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意识和育德能力,将德育目标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3.构建小学大德育课程实施体系
(1)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围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五项主题教育内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育主题相融合,建设系统化德育课程体系。将内容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与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以及积极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2)德育校本课程建设
学校围绕“五大课程+一特色”进行德育校本课程建设。 “五大课程”是指成长课程、仪式课程、节日课程、社团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其中“成长课程、仪式课程”在小学、初中各学段中进行重点研究与实践,“社团课程”重点放在学小阶段进行研究,“生涯规划课程”则重点放在初中阶段进行研究。“节日课程”,即文化节、科技节、德育节、体育节和艺术节。“一特色”是指各学段至少要建设一门具有学段特色的德育课程,可开发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
4.构建科学全面的德育评价实施体系
切实发挥好德育评价的导向作用,积极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借助《习惯养成评价手册》、《成长记录册》等过程性评价载体,体现学生鲜明个性特点,并为学生发展发挥导向指引作用。借助学校内丰富的德育课程、德育活动等,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他们自身优势,以课程和活动的个性化评价,激励学生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尊重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制定符合校情和生情的大德育工作策略,建立全面、长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切实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进而增强中小学校大德育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