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丽
延安育才学校
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一种合理的德育活动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生活间的血肉联系,必须回归生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要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因此,充分认识到德育的“生活意义”,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紧紧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尊重生活,创造生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成长”,形成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信念”, 我们积极寻求社会的广泛支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灵动起来。
生活化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直接装扮成生活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表演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比如,在教学《关爱残疾人》一课时,找出六位同学做蒙眼走路的体验活动,三人一组,一人是观察员,负责观察同学的表现情况,一人把眼睛用丝巾蒙住,体验盲人,一人负责扶助走完全程,设计较长较多复杂的路线。让学生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做盲人的不易。然后教室内的同学们进行“传话活动”,老师告诉第一位同学一句话,同学们一个个向后传,不能动口,只能用手势表述。这次体验活动结束后,请同学们谈谈体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述说做盲人、聋哑人的不便与痛苦,尤其是“盲人”在路上或碰到墙上、或摔在楼梯上,可谓苦不堪言。从而感悟到我们关爱残疾人不仅要爱在口上,更要爱在行动上。本课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自由地进行体验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孩子们慈善之心。培养了同学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及相互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主人。
二、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
(一)校园生活的实践。
1.开展“我是小小观察员”的活动。让学生到各楼层,操场走走看看,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同学在做些什么。学生会开展跳绳、打沙包等有益的活动,也会做些追跑打闹、恶作剧、打架骂人搞破坏的活动,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能明辨真善美,假恶丑。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都是由点滴言行积淀的而形成的。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德育渗透,从而学生就知道课间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了。
2.班队会活动。德育的特点是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着眼,不断地强化、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班队会活动是德育少先队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要途径,对良好的班风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围绕学期德育重点,学校校每学期都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活动,围绕安全教育、文明礼仪、理想教育等方面,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心灵上得到沟通,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
3.红领巾卫生监督岗。三至六年级各抽若干名学生,分组轮番在校园监督,乱扔垃圾现象,并及时制止,捡拾校园垃圾。孩子们所付出的辛苦与体会的深刻程度成正比。感受到环卫工人的艰辛。从而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实践活动中的达到的教育效果远远超于比课堂上说教式效果。
(二)家庭生活的实践。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使自己的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内化、升华。可以开展 “感恩父母”德育体验活动,以“我为父母做件事” 为体裁,引导学生在一周内每天坚持为父母做同一件事。并以此为契机,号召、鼓励学生在“体验周”后养成习惯,更要不遗余力的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学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重新思考亲情,重新去看待父母,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类似的体验的活动,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学会如何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校外生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1.我校开展的“人人动手,爱我家园”活动中,让学生在学校周边成立卫生监督岗,监督、宣传、教育过往行人,不要乱扔垃圾,保护环境。他们亲眼目睹有些路人随手乱扔垃圾,上去制止,还受到恶劣的指责。心中愤愤不平,使他们能结合自己以往过错,深深认识到自身不足,从而加强对环保实践的体验,形成对环保的全新认识。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环保的认识,而且引发了大家自主环保行为:平日自觉做到不乱扔垃圾,并且能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重要性。
2.鼓励学生自愿组成关爱小队去为孤寡老人服务,打扫院子,为老人梳头,剪指甲;从这些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老人的孤独无助,感受到了帮助人的愉悦,体验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开展“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活动,是学生切实感受到,横穿马路的严重后果,并劝阻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当学生在执行活动要求的时候,受到路人蛮狠无理的斥责时,他们愤懑,更主要的是认识到自己过往的错误行为,从中感受到我们人文素养急待提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学会从自身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三、实践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1.活动内容具有针对性、教育性、实践性。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实践性,根据本校学生现状、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还要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活动内容可以是道德品质,健康生活的;也可以是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还可以是动手动脑,培养生存能力方面的。
2.活动形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我觉得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相结合,立足本土,在家乡现代化进程中寻找内容。
3.时时处处注意安全,确保了活动的顺利的开展。安全问题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在出发前强调了组织纪律,提醒了学生做好外出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注意安全;科任老师分到各班,协助了班主任老师开展活动。以上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措施保证了活动圆满的完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是一种实践之知,需要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理性。不体现为行动和实践的道德是虚幻的、空洞的。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社会,接触了工农群众,激发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促进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触,提高了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兴趣。我们坚信,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使下一代得到更和谐的发展,也将使学校更贴近社会生活而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