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   作者:翟庆珂
[导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
        翟庆珂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垛石街道办事处索庙小学251400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而计算则是基本运算的重要表现,计算能力更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小学生时期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以这些以认知发展规律为基础而开展的运算训练,是否能系统化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策略探究
        引言
        小学是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阶段,也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对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抓住这一时期,并以此做好计算教学活动。而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数学的逻辑运算和推理,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其他数学能力的发展做好充分地保障。
1依托学生心理,激发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
        小学数学计算本身乏味,学生在计算练习中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将抽象、复杂的数学运算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生活化情境,在加深学生计算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具体而言:一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以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计算的乐趣;比如:在小数的加减运算中,教师可以以同桌为小组,通过超市收银员与顾客的角色,加深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在理解中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乐趣。二是要根据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巧妙设置儿童化的生活情境,在鼓励学生参与的同时激发学生新兴趣。
        例如:在10以内加减法运算中,教师可以借助卡通图片、小管家等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练习。三是教师要抓住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不断通过抢答、课堂积分等游戏活动,在有效激发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计算逻辑思维。总之,教师务必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从而为学生数学计算习惯的养成、思维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计算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培养学生较强计算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要让学生通过计算的练习和经验的习得,克服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分析计算中运用的算理能力、独立思考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反复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例如,在分数的乘除法练习中,需要结合“乘以一个数的倒数”进行练习,而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到约分简化等问题,教师则可以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去自我主义”的方向,让学生分析整个计算过程,在不断的计算、分析、推理等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去客观计算去掉“自我主义”,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了细心、认真、精准的良好计算习惯。


        例如,在《用方程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书写方面养成工整、细致的良好习惯,其次,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此外,在计算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最后,还要养成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较为严谨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还能够有效突显出在计算过程中的疏漏,使学生建立更加良好的计算习惯,同时,帮助学生感受等式的关系
3注意错题分析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特点,直接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巧妙地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共性错误,进而引导学生对此展开剖析,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激活,还能有效减少学生计算的出错率,以此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例如,在《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了简便运算定律后,在不太理解的基础上套用定律,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对此,笔者便以学生出现的错误为导向,不断引导学生明确乘除混合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如果在不具备简便运算的因素下,需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笔者再次强调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步骤,从而使学生深度掌握了混合运算的顺序。此外,对于计算错误,笔者还督促学生将其整理到错题集上,以便学生对计算思维的整体把握。
4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计算能力
        数学其实是与我们的生活很贴近的一门学科,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小学数学课本中很多题目的设计也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更加直观地将数学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会很快理解数学问题,也会促进他们计算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的,这就是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置身于有效的情境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样才可以顺利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的时候应该注重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哪里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真正从心里接受这门课程,而不会觉得学数学无用,从而好好锻炼计算能力。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购物,计算不是单纯存在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学好了计算,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不断提高。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情境教学,也可以调节教学节奏,避免教学的枯燥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趣味,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这无形之中也会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情境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应合理利用。
结束语
        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能力,是为更高阶段的学习打基础,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合理运用游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转变思想,认识到数学是十分有用的,加强课堂练习,注重书写规范,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并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法则,提高计算效率,从而推动学生计算能力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春玉.试论如何有效提高乡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A].,2020:2.
[2]王怀银.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J].甘肃教育,2020(15):192.
[3]鲁存元.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J].天津教育,2020(12):169-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