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探讨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   作者:卢俏华
[导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受广大师生及家长的重视。
        卢俏华
        阳西县程村镇程村中心小学坡尾教学点  广东阳西  5298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受广大师生及家长的重视。本文对德育教育及心理教育进行简要探讨,并提出了几点两者有效整合的策略,以期为教师今后更好的把握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意义;整合策略
        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模式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此阶段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能够为学生未来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小学德育教育其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正确思想道德教育及引导,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涵盖了社会公德意识、爱国主义意识、集体主义意识等等,对小学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有意识的进行自我行为的规范及约束,从而使其更为合理,引导学生能够对世界、社会、自我以及他人产生正确的认知,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其主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教育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帮助其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建设。此外,就教学内容上分析,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是由于小学德育教育中包含了学生健康思想的培养及教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和其他教育,共同构成了小学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因此,如果要发展完善小学教育体系,就必须将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能够大大提升教育效果,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意义
        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其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首先,传统的德育课程大多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重点在理论学习,其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难以产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由于其生理年龄的特点,注意力就难以长时间集中。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同时也创新了课程形式。通过教师的精心创设,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自主学习,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实现两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促使教师更加精简凝练教学内容,教师课前必须仔细揣摩教学内容,实现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这对教师教学工作是挑战同时也是激励,激发教师积极实现自我素养的提升。此外,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整合也能够大大节省课时,从而为学生留有充足的实践时间,进而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知识的高效学习。
        三、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策略
        1、积极开展融合性教学
        现阶段,大部分德育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实现良好的理论知识掌握,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降低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以至于最具好奇心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逐渐减弱。更有甚者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方式,提升德育教育的教学有效性,例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上,教师要以个体心理健康为核心,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课堂中适当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从德育教育的角度着手,合理引导学生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并在教育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帮助其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此外,教师还要在固定时间为学生分享一些道德模范的光荣事迹,这样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品格及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2、联系生活实际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知识源于生活,教师的教学经验源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及感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对学生进行生活观察,观察学生在生活行为中的一些反应,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做出符合学生的生活状态及心理状态的调整。积极与学生进行一些有效的课堂互动,进而积极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思考。帮助其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师还可以创设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进而提升其换位思考的心理认知。如,“我是一名清洁工”、“我是一名警察”诸如此类的话题,增加心理代入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生活中对这些角色的认知,及融入自身的想象,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完成自身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树立。在这样的身份认同过成中,实现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小学阶段学生其心智还未成熟,学生在人际交往以及个人自信方面如果过多的耗费精力就一定会影响学习效果。德育教师在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积极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积极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其排解心理障碍,进而及时为学生解除心中的疑虑,进而促使学生开心、快乐、高效的完成小学学业。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教师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较为专业的学科。其理论体系相对来较为复杂,因此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想达成教学效果,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找到两者之间的融合点,更为深层次的理解知识之间的共通之处,进而合理组织知识框架。此外,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也对教师教学难度、教学经验上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摒弃原有的说教式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养殖小盆栽的任务,在养殖过程中,要详细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状态以及自己与植物之间的小故事,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以及耐心,在陪伴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实现德心共育的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进行教育,如,重阳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活动,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以此培养学生爱老敬老的情怀,在这样的活动中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4、家校合作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非由学校单方面就能够完成的,家庭环境以及家长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教师应勤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及成长环境,及时进行家访了解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思想品德交流会,邀请家长参加,共同探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性格和行为习惯等等,并且提出对学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及看法。教师根据家长提供的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及方法,进而推动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结语: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太重的升学压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更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天性,着重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及道德教育的问题,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标准,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有效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积极乐向上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培养,进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叶静.浅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J].新课( 上 ),2017(1): 223—223.
[2]李翠莲.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思考[J].祖国,2018(15):232—232.
[3] 苑影.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及方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7(02):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