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放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 浙江诸暨 311800
摘要:作为初中教师,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将学生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五项兼顾的新时代中学生,其中“美”通常指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可以称为艺术鉴赏力。并且,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提升和完善。因此,在初中阶段专门设立美术相关课程可以借助美术教师的教学指导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那么,就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浮出水面,怎样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这便成了我们需要去完成的使命和责任。鉴于此,本文将以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策略作为文章研究的重点,希望对阅读至此的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能力;有效策略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脚步一直没有停歇,这三点也是构成人们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其中,“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人们对于事物、情境、情景评价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对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完成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是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更是作为教师为社会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胚芽的教育责任。所以,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研究与实践,提出如何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相关策略,以期望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相关教学参考,如有不实、不适之处,望请海涵指出。
一、教学反思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
在医学界有句话叫“医者不自医”,但是在教育界,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行为,从而做到“教而时思之,不亦乐乎”。因此,本人认为,美术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并提升的前提。回顾一下我们曾作为学生时上过的初中美术课程,大都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那便是“简、见、减”,即:简简单单地看看课本,对于课本内容看见便可,不断缩减的美术学习课程节数。相较于彼时,当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有了极大的转变,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及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对于美术学科有了较大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加以重视。但是,重视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得过且过”,就像教育界的一个玩笑,“体育老师的身体是学校全体教师中最差的”一样。因此,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完成教学反思工作,积极革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行为,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教而时思,思必有变”,进而为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二、教学转变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关键
当然,除了上文所提到的教学反思外,教学转变才是培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之举,其中主要可以涵盖三点,一是转变教学理念,二是引入美学辩证法,三是重视把控学生的审美心理反应。
1.教学理念的转变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达到培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之前,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理念进行转变。这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美术教师本体的我们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对于美术学科学习态度的问题,使其有对美术学科有一个清晰且清醒的认识,清晰指的是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功能,清醒则指的是学生自身目前审美鉴赏能力的自我认识。这一过程在以往通常会被认为“浪费时间”,从而被忽略或者省略过去,进而造成学生对于美术学科设立的不理解进而导致“学习敷衍行为”的发生;二是教师自我教学理念的转换,其中较为凸显的就是将课堂做到开放,转移,融合,提升。
例如:在鉴赏《开国大典》(董希文)一画时,笔者并没有像往常直接进行画作背景、画者背景、历史意义的介绍和分析。而是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将课堂中的电脑设备借给他们进行资料调查,最后进行小组代表的画作交流活动。
在发言过程中,其中一位小组代表说道:从这幅画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国家和党领导人在宣读开国致辞,还仿佛听到了那慷慨激昂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句中饱含十五年抗战的不易,饱含全国中下贫农争取独立自主的不易,画中的蓝天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影子,画中的中国红让我们相信未来的中国一定像“红色”一样厚积爆发。
听完学生的发言,笔者不禁感叹,原来部分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简单的工具、开放的课堂、团体的智慧从而得到有效提升,这样的提升不仅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所得,更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彰显。
2.美学辩证法的引入
归根到底,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们不断进行对比、反思,从而对同一事物获得不一样的认知角度,如果说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是教师干预行为,那么美学辩证法的引入则是学生主体方面对于审美能力提升的干预方法。那么,什么是“美学辩证法”呢?其实也就是将两幅画作进行对比,从整体分析,不限于画作的线条、手法等方面,还需要将创作背景、画者经历等融入进去,从而对于画作进行整体的美学分析,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欣赏《蒙娜丽莎》(达*芬奇)时,笔者将《粒粒皆辛苦》(方增先)一画同时引入,引导学生开展对于这两幅作品哪幅更“美”的辩论,从而完成教学设计目标。一位学生说:我认为《蒙娜丽莎》的美,无与伦比,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幅画作,你都会认为她正在对着你微笑,这种微笑可以说是“举世无双”,没有另一位画师可以将这种慈祥、和蔼的笑表达的这么淋漓尽致了。另一位同学则说:我认为《粒粒皆辛苦》中老汉的形象更美,他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出对于粮食的爱惜,画作的上半部分可以看到远行的拉着麦穗的车渐行渐远,这证明这个背景下人们已经得到了食物的温饱,而画作中的老者则蹲下,一个接一个麦穗地拾起,表明他对粮食的尊敬,并且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丝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优良美德,因此我觉得老者的美并不是《蒙娜丽莎》女士可以匹敌的。
听着学生们的激烈“对垒”,笔者甚是欣慰,他们的审美已经从画作自身上升到了创作背景、东西文化差异、画作中人物的一举一动,可见美学辩证法的引入对于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功效。
3.对于学生审美心理的重点把控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对他们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对他们的审美特点及审美心理进行全面了解,最终对他们进行适时、恰当的审美干预,保证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树立良好的审美价值观,杜绝恶俗审美危害中学生事件的发生。
例如:笔者常常对于任课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他们的匿名问卷中归纳分析学生当前的审美心理特点,其中包括对于中学生着装、影视剧类作品、有无参加相关美术展览活动等调查归纳出了以下几点。一是当下中学生他们的审美对象不局限于艺术领域,还经常出现一些较为抽象的生物,他们对这些背后的深层次情感比如他们对美术作品中色彩的冷暖及线条的柔硬程度有了不一的看法;二是部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喜好会随着时间、学习内容、接触事物发生变化,每一个学生的美术喜好都存在一定的心理侧重,有的喜欢国画多一点,认为国画的线条柔中带刚,韵味无常,有的则喜欢西方美术中的印象派表现力,他们能从一幅画中联想到更多的事物,从而得到自身审美能力的发散提升。
不过无论是哪种审美心理的发现及干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重将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可谓是百花齐放,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到细致观察,严格把握,适时干预,从而保护初中生审美能力良好发展,促成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戴永谋.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1(01).
[2]夏涵秀.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