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江西省新余市新余铁路小学 江西新余 338000
摘要:创新与实践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元素,是学生发展、成长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核心素养理念提出,我国要在学科教育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本文从小学音乐教育角度出发,概述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希望可为其他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情境教学
引言:音乐是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品格的重要内容,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教师应高度重视的问题。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流程,结合具体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使其能够满足核心素养教学需要,使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快乐,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实现创新、实践能力的科学培养。
一、体态律动方法应用
音乐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受学生主观思维影响较强。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是依据音乐内容,引导学生跟随节奏、旋律律动身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摇篮曲》课程教学中,某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曲目背景音乐,组织学生跟随背景音乐律动,使学生先对音乐形态具有一定的感知力。教师继而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完整的曲目,引导学生跟随歌词、音乐节奏摆动身体。由于摇篮曲曲目比较舒缓,体态摆动频率应比较慢,教师发现有些学生体态律动与曲目节奏、旋律存在明显偏差,没有完全投入到曲目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引导,使其能与音乐曲目节奏相适应。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是一种感知力教学方法,学生在律动实践中找到与曲目节奏相契合的节点,使自身感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提升[1]。
二、情境教学方法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是指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音乐情境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演唱、表达、创作的教学方法。音乐作为艺术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应用情景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具有很强适应性。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设计音乐情境。教师播放海浪拍击石头的视频,发出海浪的声音,继而播放曲目背景音乐,将学生置身到曲目情境之中,学生结合音乐背景演唱,想象自身投入到划船荡桨情境之中,为曲目演唱注入更多的活力。
教师也可为学生布置任务情境,为学生下发曲目音乐文件,要求学生聆听原曲目,反复学习、探究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要素。情境教学法要求学生投入教师提供的情境之中,结合自身的音乐感受,对曲目进行学习、表达、演唱,借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符合核心素养教学理念要求。
三、合作探究方法应用
合作探究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是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分配小组共同探究的教学方法,继而引导学生实践,并从实践探究中学习曲目、感受音乐。例如,在《粉刷匠》曲目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四人为一组。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能够有感情并完整的演奏整个曲目”。每个小组设置一个组长,分配学生合唱、独唱内容,并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优化组员演唱不足之处,在探究中共同进步。教师作为各小组的流动组员,为学生探究、演唱提供指导。某小组演唱存在问题,教师教导学生应保持欢快、愉悦的情绪。合作探究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讨、实践,提出曲目表演中新的亮点,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
四、翻转课堂教学应用
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此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加专注的投入到项目学习之中,解决音乐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ppt明列出即将要学习的部分曲目,其中包括《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小纸船的梦》、《白帆》等,教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曲目,在课下多渠道自主学习,学生可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父母沟通交流等学习方式,在后续课堂教学中展示自身的学习成果,将自己对曲目的理解传授给其他学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学生学习方法更加灵活,课堂参与度更强。应用此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探究、思考的方式学习曲目,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培养,是现下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
结论: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音乐技能,还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育手段方式,可充分挖掘音乐教育资源,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应坚持“翻转课堂”、“寓教于乐”等先进教育理念,为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蕾.让孩子爱上音乐——多媒体设备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8(22):233.
[2]王建朝,胡爱华.“非遗”传承视野下我国民族地区小学音乐教育传承的思考——以贵州省镇远县城关三小为调查个案[J].民族音乐,2018(0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