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洪涛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南洞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处于阅读启蒙阶段的教学,这段教学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期。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已经很难达到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阅读教学的阅读目标、阅读内容、阅读理念、评价方式、教学主体都进行了更深入的改革。基于此,对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朗读情感的培养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朗读情感
引言
很多情况下,“有感情”是一种感觉,具体表现在不同的人在阅读同一段文字的时候所展现出的不一样的听觉效果。这种情况随之带来的是“两极分化”,即有感情的越来越“有感情”,而没有感情的则很难“有感情”。究其根源,是教师只是抽象地告诉了学习阅读要“有感情”,却没有具体地告知学生应该怎样“有感情”。基于此,以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切入为实施策略,才能最大化激发学生的朗读潜能,从而培养好语文阅读素养。
一、明确新课程要求,转变阅读教育观念
在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以阅读技能与基础知识为主要价值取向,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但是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教学观念,在这样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语文卷面成绩成为教师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依据。而新课程改革与传统的阅读教学要求相反,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等各项语文综合能力,重视优秀阅读内容的积累工作,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若想要达到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首先就要去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具体要求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最后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做好课堂教学的主导工作,给予学生表达观点与态度的权利,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逐步爱上语文阅读,为未来的语文阅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积极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
学生在掌握了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并且能够让人物角色发挥最大的功用以后,就要注重对阅读情感体验的激发。能打动人心的朗读,不仅“有血有肉”,更加“有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朗读感染力,教师会教学生诸如“提颧肌”的发声要领,这种方式会让人的面部表情出现一种高兴的劲儿,从而表达出内心感受。可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语境都适合这种技巧,例如在祭文中就要朗读出严肃悲痛的情绪。因此,让朗读“有哭有笑”更能够牵动人的心弦。为了含蓄地表达情感,作者往往会选择用侧面烘托的方式,这也就使朗读要“有静有动”,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有声有色”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看出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对激发学生阅读情感体验的有益之处。季羡林的这篇散文是激发学生阅读情感的好材料,文章一开头就直抒胸臆,把故乡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回忆小时候的欢快时也带动着学生朗读的喜悦,再对比年事已高,也就生出一缕惆怅。尤其是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动静结合的意境,让有月亮的夜晚也变得“有声有色”起来。品读着“荷香远溢”“宿鸟幽鸣”也自然滋生出朗读情绪里夹杂着的阅读情感。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阅读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建立阅读思维。要想使小组学习有效,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把握阅读任务设置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难度要适中,依靠学生的认知水平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进行《桂花雨》这一课的阅读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文章进行分段、分层次,然后讨论桂花给文中的主人公带来了哪些美好回忆以及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四、重视朗读教学,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需要从听说读写全面的培养学生,阅读教学中朗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然而在传统教学课堂之中为了完成课堂进度常常将朗读文章舍掉,转而选择让学生默读的方式进行阅读,可是默读就有可能出现部分学生根本不读课文的情况或者学生读不进去课文的情况,这就直接影响阅读效果。而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要求学生要读文章,在学生未能阅读到位或者根本不读的情况下,学生在听教师授课时就跟听天书一样,没有任何实际教学效果,学生也学不到任何东西,教学质量都偏低。而朗读教学却不同,它既能够保证学生将文章进行仔细的阅读,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授课前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生字词的正确读音,使得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语文语感,语感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时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有效信息,感知语义,也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感情,领会文章意境,根据文章内容捕捉弦外之音,领会弦外之义。
五、巧妙运用多元化人物角色朗读,提升阅读的趣味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比比皆是。学生对此兴趣索然,也就跃跃欲试。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关注点在于角色的变化非朗读情感的不同。分角色朗读并不是多元化人物的简单堆砌,而是在考虑了情境后为突出人物性格做出的设定与选择。那么,要想切实让朗读具备较强的趣味性,除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还要重视朗读技巧中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人有妖”。在一篇人物性格丰富的文本里,对不同角色的设定本身就具有情感色彩。那么,如果用男生来读女声却不注意女声究竟该怎么读,换来的往往只有哄堂大笑,而非“有感情”的热情喝彩。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师生互动交流形式化,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无效化,仍旧存在教师满堂灌的情况,学生的主动思考机会少,过于重视阅读技巧的教学轻视朗读促进学生与文本情感交流的学习过程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文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J].课外语文,2019(36):56+58.
[2]张社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探微[J].新课程(上),2019(12):249.
[3]刘爱琴.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家长,2019(3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