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 广东 佛山528200
摘 要:《我的叔叔于勒》被选入部编本九年级上册,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是中学生学习外国小说的范本,深受一线教师青睐。王君、余映潮、黄厚江三位名师曾对这一课进行公开课示范,通过分析三位名师的课例,发现三位名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各有异同。在对三位名师课例分析的基础上,解读其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以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内容; 文体
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小说,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的一个主导性文类,深受中小学师生喜爱。外国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被选入多个版本初中语文教材,深受教材编写者的重视。目前,部编本仍保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见该文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非常丰富。《我的叔叔于勒》是学生学习外国小说的典型范本,该篇课文对于中学生领略外国小说的艺术魅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此外,这篇课文还受到了一线语文教师的青睐,如王君、程红兵、黄厚江、宁鸿彬、余映潮等名师都曾选择此文作为公开展示课来教学。通过研读王君、余映潮、黄厚江三位名师的课例,对比分析三位名师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发现他们在教学内容上的异同。通过研读课例,梳理了三位名师的教学内容,其汇总如下表:
![](/userUpload/13(8148).png)
1、教学内容的分析:
王荣生教授提出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两个考查维度,一是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二是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点和富有启发性的参照。[1]教师在研究不同文本的教学内容时,文本体式是必须要认真考虑的,小说教学就要符合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确定既不能脱离“这一篇”也不能脱离“这一体”。从三个课例来看,三位名师教学内容的选择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有着明显的文体意识,课堂始终都紧紧围绕“这一体”。笔者以文本体式为角度,对比分析三位名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内容。从课堂实录来看,教学内容的确定都紧紧依靠“这一体”,所选取的教学内容都是紧紧围绕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针对三位名师的教学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梳理情节、人物形象、叙述视角、小说主题。
一,梳理情节。黄厚江老师通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故事梗概,随后让学生围绕线索——于勒,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学生对情节发展做整体的把握;余映潮老师把课堂教学分成两大学习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在这一任务中,余老师让学生发表看法,通过总结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并且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与以上两位名师有所不同,王君老师是在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和理清人物关系上让学生用最简练的话梳理故事情节,最后总结概括小说的情节是跌宕起伏的“盼—遇—躲”。可以发现三位名师都把小说的情节发展作为这一课的重要教学内容,黄厚江和王君老师一样,都是以“于勒”这一任务为线索,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二,分析人物形象。在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块,从三个课例发现,三位名师对分析人物形象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非常巧妙,通过每一教学环节的完成从而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黄厚江老师表明小说情节就是用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通过梳理情节让学生从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分析人物形象;余映潮老师以八个小话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例如小话题“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就是通过对小说人物外在的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王君老师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探究“第二封信”以及“为什么若瑟夫对父母“躲”于勒的行为你无动于衷”两个问题来分析人物形象的。对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教学内容的完成,三位老师都是通过其他教学环节来实现的,逐步引导学生解决课堂问题从而体会人物形象。
三、叙述视角分析。《我的叔叔于勒》这一篇外国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叙述视角的选择。通过对三位名师课例的分析,发现只有余映潮和黄厚江两位老师会在课堂上把叙述视角作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黄厚江老师通过让学生对比原文和选文之间的区别,通过对比体会选文价值,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引出选文的叙述视角;余映潮老师在课堂最后给学生总结小说这一文体的阅读赏析,并且把《我的叔叔于勒》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相结合讨论,进一步提出《我的叔叔于勒》是从儿童视角来切入叙述的。由此来看,两位名师在解决叙述视角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都是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完成的,通过对比明确“这一篇”的叙述视角。
四、明确小说主题。从课例中可以知道,对于小说主题这一教学内容,三位名师处理有所不同。黄厚江老师是通过让学生在对比分析原文和选文的基础上,明确小说主题;王君老师直接抛出问题“你们觉得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在自由发表看法中明确小说主题;余映潮老师在小说主题上并没有做过多的教学,而是直接告诉学生小说的主题“是一篇写亲情,写金钱,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由此进一步精确细化到对于勒“称呼”的欣赏和区分“称呼”的不同。明确主题是小说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三位教师对于文本主题教学的处理直接体现出三位教师的教学理念。
从教学内容中可以发现,其教学都是指向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黄厚江老师通过组织学生活动,以故事情节为支撑点推进文本的阅读。以情节为支架完成其他内容的教学是黄厚江老师“这一课”的亮点。余映潮老师从梳理小说情节到八个小话题,最后到短篇小说的欣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在理解的同时也学会了阅读小说的方法。虽然余老师在“这一课”中把整个文本的学习分成两个板块,但两个板块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联,教学内容的完成具有鲜明的前后连贯性,始终强调“牵一发而动全身”。王君老师在“这一课”中与两位老师最大不同就是对于学生的回答并没有直接给出肯定的答复,而是通过问题的呈现逐步引导学生阅读小说。从分析来看,王君老师的教学看似内容过多,但恰到好处,每一教学内容的解决都是为了后面的教学作铺垫。《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纵观三位名师的教学课例,教学内容完全符合小说这一文本体式的特征,倘若脱离文本体式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就不能生发有效教学,学生也不能生发有效学习。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经典小说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价值日益重要。“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乃常见之事。《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内涵丰富,教师作为文本的读者,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然而,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要根据文本体式和学情两个维度进行考量,这样才能形成一节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荣生.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陈伟伦(1993年10月),男,汉族,广东肇庆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565631803@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