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咏
六盘水市第三实验中学 贵州省六盘水市553000
摘 要:中学数学是一门既基础又需要一定逻辑思维的课程,如果光是老师在课上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很难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导学在课程教学中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助力部分。通过导学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课程的疑点重点难点进行自主思考,便是导学案设置的根本目的。本文就中学数学导学案推行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字:中学数学导学案 效果 问题
一、中学数学导学案推行的效果
导学案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助学方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把学习的重担分割成较为轻盈的几个部分,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运用导学案进行预习、查漏补缺以及复习,让学生想学、能学、好学。近年来中学数学导学案的推行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效果:
1.1 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
导学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通过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基本算法,让学生在没有接受老师的教导的时候,就通过自我学习对于新的知识有了简单的了解,当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与课上老师讲解的知识有所对应的时候,学生便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自我肯定的满足感。这种导学方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像自己做的食物永远比别人做好的食物要香甜可口一样,当学生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之后,便会继续用这种方式给自己精神上的鼓励和奖赏,这种自我奖励式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积极。
1.2 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导学案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当学生在自我预习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那么学生们往往会自觉地向周围的人发出合作和需要帮助的信号。班级里的同学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得长,长久的相处已经让大家有了一定的家庭感和归属感,而当导学案运用得当时,同学之间的亲密关系自然也会在学习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日常的友爱变成了学习方面的合作。
1.3 学生的成绩和学习能力双项提升
导学案作为一种有效的助课方式,只要运用得当,那么自然会帮助学生提升成绩。
不过导学案最重要的作用还不仅限于此,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一道题的解题思路不如告诉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引导与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所有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这种助课方式提升了学习能力,并且看到了奖赏性的分数进步,那么这自然会成为一种良性循环,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
二、中学数学导学案存在的问题
导学案虽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助学方式,但是凡事都不会只有一个面,它有其有利的一面,自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2.1 导学案编写过于模式化
导学案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现在市面上的导学案却大都存在一种模式化的问题,基本都是一些概念和计算公式的刻板灌输,将课本内容做出一些简单摘要和部分提取,名为导学案,实际上称之为“预习学案”更加贴切,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导学案中的“导”是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如果只是将课本上的概念和公式摘抄下来做成合集,那么导学案未免名不副实,并且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2 导学案使用不够充分
导学案的存在是帮助学生课前预习、课上答疑以及课后查漏补缺,不仅仅是用于课前的部分。现在很多老师和学生对于导学案的运用都不够充分,老师往往将导学案布置为课前作业和课上先导部分,而课后就将其放置一边。事实上这种运用是不够充分的,只有让学生在课后将课前预习的部分与课上讲解中仍旧怀有疑虑的部分做对比分析,才能最大程度上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与知识点,才能灵活运用每一个概念与每一个公式,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学习。
2.3 导学案学生主体性不明确
导学案作为一种助课手段,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案,所有的编写和运用都应该是从学生出发做的设计。但是现在导学案普遍的一个问题是其学生主体性不够明确,很大程度上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进行的设计,不够贴近学生的视角,也不够体会学生的需求,大多是概念与计算公式以及简单例题的结合,这种模式虽然无功无过但是很难让学生迅速对课程内容提起兴趣。虽然比让学生对着规范化的课本进行自主学习要轻松一些,但是其针对性还是不够明确。要想让导学方案变成真正的助课方案,未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
[1]房丽新.巧借问题导学法,强化初中数学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 2020,(19):70+72
[2]顾芗.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分析[J].数学大世界(中旬). 2019,(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