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条件下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   作者:朱玲琳
[导读]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初中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
        朱玲琳
        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初级中学 浙江义乌  322002
        摘要: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初中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根据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积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获取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时期,也是形成核心素养概念的关键时期。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初中教学过程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本课程强调科学的发展性和应用性,因此初中科学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对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科学教学是通过教材系统化的知识,为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在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基础知识,而且要采取各种策略,引导他们在现有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内化核心素养的概念,促进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我们如何在有效地培养科学素养核心背景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呢?
        一、调动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愿意积极参与科学知识的探究学习。中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首先要呵护并调动学生的这份学习积极性。
        1.创设情景
        教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知识和教学目的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收获新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处理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核心概念。
        比如在“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中,教师需要先安排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探索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现象,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一些相关多媒体教学图片——如在建筑在水中的倒影,人在镜子中的像——来帮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以及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反射和折射的区别。
        例如在“浮力”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不理解浮力的核心概念,导致学生无法确定下沉物体的浮力,教师可以使用体温的方法:为什么空的易拉罐可以在水中上浮?让学生根据实践活动进行反复验证,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问题的中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引用科学史
        科学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的特点,而且还含有大量的科学现象和哲学理论,这与核心素养非常的吻合。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融入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既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又能受到科学家精神的影响,逐渐形成科学严谨、注重真理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物质构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元素排序背景下对科学家的努力进行较为深入的认识,切身感受科学精神带来的震撼与指引。通过对科学史的理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知识本质的伟大和珍贵,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真理和认识真理的毅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增强同伴合作意识
        如果教师能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科学方法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他们扎实地掌握科学的学科学习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科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比热容”的概念时,教师在过去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讲解实验,完全无法表达科学的真相,且效果不理想。也有部分教师仅仅是按照教材所示的实验设备和教学步骤进行教学,教学形式过于死板,效果不够显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其提出极具探究性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小团体的积极交流,以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在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创设给予学生体验探究的机会。例如:不同物质所吸收的热量的能力怎么定量呢?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设计,教师适当修正。让学生取两只烧杯,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水和植物油,然后加热,同时记录每只烧杯的温度值,依据数据画出坐标图。最后由教师讲解整个图像,从而引出比热容的概念。学生就问题讨论、方案设计、实验、计算、画图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引出比热容的概念,体验从具体现象到形象建构再到抽象概念的全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探究学习态度。
        三、有效利用实验,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初中科学是综合学科,而其中的物理、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够立足教学需要,向学生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实验,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自然现象所蕴含的规律,促进科学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价值,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参与实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惯性”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一张白纸上放一块橡皮,然后迅速拉出白纸。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发现,橡皮并没有随着白纸运动。在这种实验现象的驱动下,学生将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在兴趣的推动下,利用现有的知识储备,深入探索,从而获得宝贵的科学知识,并促进操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科学实验等活动,在此过程中牢固掌握有价值的科学知识,促进科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发展核心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