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思维导图开启有效复习之路——以《因数和倍数的整理复习》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   作者:陈才永
[导读] 小学数学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归类整理的过程,内容多、跨度大
        陈才永
        温岭市石塘镇中心小学    317513
        [摘要]小学数学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归类整理的过程,内容多、跨度大、综合性强。目前复习课存在着效率低、题海战术、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而思维导图是一种利用图文形式,将各级主题层层表现出来,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既能提升复习课的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文章围绕课前、课中、课后如何让其参与学生的复习,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数学复习   思维导图  知识结构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思维工具,把思维导图引入到数学复习课的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亲历知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结构,明晰整体目标的过程,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进而辨析自己所处位置,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笔者将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的复习课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思维导图以促进学生有效复习。
一、课前构图,勾勒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前绘制的思维导图,分组分主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能更清晰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重难点更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并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思维导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这3幅图都是采用区块链的形式,学生内心已有知识的上下位关系,这些关系在学生脑海中是片状的,或有明显特征的链接点而形成的,如图1学生主要是在罗列本单元的所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该学生还是块状的,还不能自主的找到它们的关联点。图2学生的体系略比第一位学生好些,能把本单元知识点依据联系绘制了3级关系图,但是在这份关系图中缺失了部分知识点,侧面说明了该生对所欠缺的知识还没有找到它们的联系。图3虽然有些许的单调和传统,但能清楚的看出学生根据因数和倍数的特征这个关键因素把整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串联归类,从零碎、片段的机械式的复习提升为注重关系、脉络,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意义的自主整理过程,进而促进数学知识之间的融合,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了一张网络图。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清晰的看出学生对于因数倍数单元中的这个知识点已经熟练记忆,同时也能简单的找出明确的上下位知识关系,这样就能为我们的课堂确定着力点。
    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体现了其主体地位,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更能集中精力,在短时内把握复习的要点理顺思路,并在自主复习、自主建构、自主调控中激发了积极性,培养了自主学习、理解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
二、课堂交流,共享知识结构
        在经历多形式的交流和讨论后,学生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短处,取长补短,相互贯通,从他人的作品中得到启发,以达到“生生相长,共同进步”。教师也可有选择性的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以便引领孩子进一步理清知识的联系并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
        例如“因数和倍数”的复习课上,由于本单元概念比较多,教师在揭示复习课主题后,先引导学生回顾和本单元相关的具体内容,在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汇报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的过程发现,学生整理的都侧重于对于本单元知识的罗列,很少涉及概念的上下位关系的联系。于是笔者将本课的复习重点放在了知识点的串联,借由图3学生所整理的关系图,先对该同学所提炼的关系做了肯定,同时也将问题抛给全班同学,让他们回想整单元知识并对该图还需添加的东西做出讨论,在学生理清“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知识的上位知识和下位知识,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借由学生作品罗列出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后,追问:“这些知识呈现的都是零散的,通过刚才的简单整理,你能根据我们学习时所用的方法,找一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再重新整理一下吗?”进而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起点,使其有目标的梳理知识间的联系,把整个单元的知识点以板块的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出自己在整理中所存在的不足。
三、课后修正,完善知识结构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复习的结束,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们绘制的思维导图的作用,课前绘制的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并不成熟和完善,通过一节课的交流和展示,一定会发现自己的作品的不完善的地方,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兴趣,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完善、修正并调整自己的思维导图,这是对知识的一次再整理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及时消化课堂复习的收获。







        这是同一学生在课前和课后所画的两件作品,从图上可以看出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了几点变化:1、质数和合数是由因数的特征所衍生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奇数和偶数是倍数的知识所衍生的,突出了这2个分类的标准。2、突出了因数和倍数的相同点,都是由整除式所得出的,并存在的联系点。可以看出,通过课上的复习,他感觉到了这些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后反思和修正中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思维导图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天赋,较之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复习效果更显著。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过程,根据知识的被宰联系梳理出一张张严谨又形象的知识结构网络图,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从中体现到成功的喜悦。思维导图不仅能矫正学生的思维偏差,更能调整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核心素养,使认识飞跃,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得到锻炼。因此,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复习教学中不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搭建体系架构,给枯燥沉闷的课堂带来乐趣提高效率,而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力的培养,更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