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友
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龙江中学 554000
摘要:小学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相对于小学来说,初中的课堂开始往法制方向转移重心,但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课堂枯燥无味,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德法老师需要优化教学方式,改善学生学习现状,本文就此探讨如何建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之蹊径
关键词:生活化,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想要提高德法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当其冲要解决的自然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只到初中阶段,但是想要为高中和大学的政治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先学好德法课程是必要的。
1.贴近生活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共鸣
假期时间,我国大部分学校开始采用网络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期间涌现出很多全国知名的优秀老师,例如:专攻刑法的厚大法考讲师——罗翔,他在教学刑法问题时,通常先抛出一个案例,在描述案例时有个特点,就是每次的嫌疑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张三,通过讲述“张三”的犯罪过程,再对其进行审判,最后从道德和刑法两个角度去分析案件的关键点,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得罗翔老师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收获了上千万的“学生”(粉丝)。
由此可见,贴近生活的举例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学习、探讨道德与法治在不同案例上的深度,初中德法的老师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就跟从小陪伴学生们长大的小明、小红一样,用一个固定的名称来代表课程案例中不好的角色,比如消费观的案例,黑心商贩李四在初中学校门口通过售卖三无产品,高仿产品,黄牛演唱会门票等进行牟利,目的是为了养活家里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婆和孩子,三无产品是他自己手工制作的文具,他自己和亲戚朋友都在使用,售卖的高仿产品是相对于正品价格更低,质量相差无几的莆田鞋,一千块的演唱会门票他卖一千零五十,李四自己觉得问心无愧,由学生主动举手评判,在道德和法治方面李四的行为应该怎么界定。
2.结合时事与网友评论展开探讨
相对于课本上的案例,初中生们对于网络上的热门事件会更感兴趣,因为此类事件往往带有社会争议性,总会有网友对事件表示支持或反对,在道德和法治的范畴进行激烈讨论,从主观和客观儿的视角进行分析,所以此类时事自带很大的热度和吸引力。
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平时多关注时事新闻,每周选出五个大事件由学生们进行投票决定,选择其中一个事件进行讨论,例如:315晚会调查出的种种现象、三名游客在八达岭长城墙体上刻字、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等,此处我们以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这个举措为例,从道德方面来看,大学生已经是法定超过18岁的中国公民,但是花呗借呗却将大学生从18岁以上征信无问题的用户这个范畴中剔除,是否可以判定蚂蚁金融公司认为大学生群体并没有资格向他们借款?从法治方面来看,在花呗借呗向大学生开放期间,出现了部分大学生沉迷于与学习无关的娱乐上,甚至沾染了黄赌毒这种让整个社会都唾弃的事情,也就是犯罪,因为大学生还没有真正的进入社会,其家长已经因为年龄问题不再过多监管或关心孩子的状态,从而导致他们放纵自己,攀比,懒惰,贪玩等坏习惯渐渐的蚕食了部分大学生,而这种坏习惯往往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撑,花呗和借呗就是他们最大的透支经济来源,学生在无力偿还以后,开始转向那些不正规的借贷平台,债务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从而让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由此可见,蚂蚁金融的这个举措能降低大学生的犯罪率。
此类事件贴近生活,甚至学生们的哥哥姐姐就有这样类似的事情发生,学生很容易就有代入感,在对事件本身做出评判以后,老师再带着学生们分析网友的热评,从而加强德法层面的更深层次探讨。
3.善于记录生活情景,以情景展开辩论
德法教材中的案例其实也来源于生活,但是这类案例往往跟学生们的认知和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消除这种距离感,老师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进行素材收集,例如:每天早读课期间,收集同学们记录的生活争议性事件交给老师,再由老师在课前挑出案例,由收集者亲自上讲台进行描述,用一种同学分享自己知道的小故事的形式来呈现案例。
假设采纳了某位同学的事件为:坐公交车时,有位老婆婆上车了,车上已经没有空座位了,她走到了爱心座位旁,用命令的语气让一个姐姐给她让座,过了五六秒钟后,姐姐发现了全车人的异样目光和部分其他老人的指责声并让出了座位,但是我跟这个姐姐住一个小区,她已经怀孕五六个月了,只是她比较瘦穿的又有点厚,所以看起来不明显,而且当时她还戴了耳机。针对“你会不会让座”这个命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
结束语:
德法这门课程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分数,而在于构筑好学生们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传达优良的品德给学生,老师和家长都需要做好学生德行的榜样,多留心观察学生在生活中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认知度以及表现,如果发现有不好的发展,需要及时的沟通交流,必要时要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避免不好的思想影响孩子的一生。
参考文献:
[1]王鸿章. 情境教学法在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中的运用[J]. 中学教学参考, 2016, 000(022):74-74.
[2]张国纲. 浅析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J]. 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 2019, 000(004):P.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