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发展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   作者:覃坚
[导读] 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以及地方风俗
        覃坚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民族实验学校   530599
        摘要: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以及地方风俗,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开展自然需要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相结合。另外,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又属于贫困地区,所以这部分地区教育资源较为匮乏,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能力较差。因此,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小学教育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展开研究,明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够切实提升小学教师能力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师;路径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所以,学校或者教师,需要了解教师实际的发展需求,掌握区域内教育水平发展情况。另外,学校或者教师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融入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创新的思维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区域教育水平的制约。所以,本文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发展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进行探讨,旨在为其教育水平提升提供新的思路。
        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发展的现实境遇
        (一)教师没有形成较强的专业发展意识
        在过去,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待遇较差,存在教师流失的问题。因此国家为相关学校及教师增加了补贴的发放额度,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水平。虽然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师的流失,但是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很多教师将教师这一职业粗浅地理解为知识、技能、人生道理的传授,因此这部分教师很难主动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部分资深教师,甚至在入职后近二十年才逐渐认识到反思积极性、反思对于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强,抵触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甚至很多校长对于教学工作也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二)教师专业能力较弱,且后劲不足
        对于教学内容,很多老师难以做到完全掌握,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丧失自信,学生也会对教师形成不信任的心理。由于教师专业能力较差,很难对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容易运用单一的标尺对学生进行评价。另外,教师也很难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管理方式进行观察和优化,缺乏学科教学知识。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正高职称教师较少,很难形成良好的示范引领能力,正高职称教师难以引领其他教师发展和进步。很多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存在综合能力不强的问题。并且很多乡镇学校的教师本身受教育水平较差,一部分教师仅仅接受过短平快的学历提升教育,因此也很难达到较高的教育水平。
        (三)教师个人劳动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据调研,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总体育人氛围淡薄。从教育系统外部看,社会对教师的期待不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教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常常不被家长理解和支持,有时甚至被误解和“乱告状”。从教育系统内部看,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忽视教师劳动付出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单一,往往只看成绩不关心过程;有教师反映存在行政干预教学秩序的现象。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因厌学而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对教师和家长的付出不知感恩,报以漠视或反感态度。


        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重建教师职业信念,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审美需求
        我们需要结合教师的个体需求变化,对激发其内生动力的方式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达到教师能力的长效提升。只有教师能够对自身的职业形成强烈的信念,并对自己的职业怀有成就感。那么,在教师培养工作中,应该注重教师职业信念的重建,通过理性的引导,让老师能够明确教学工作的利害关系,组织教师对师德进行研讨,思考教师工作、学生发展、个人内心和谐之间的关系。
        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当地优质教师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展开培训和交流,通过具体的交流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享,重点解决教师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疑惑,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教师对实际工作进行分析和讨论,了解实际工作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二)加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作为学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需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为教师创造优质的学习平台,帮助教师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课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教师需要从“会学”转变为“会教”。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先掌握科学知识逻辑,深入感受学习过程,为了解学生学习瓶颈,为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创造条件。另外,教师也需要学校为其创造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间,能够让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积极与学生展开互动,帮助学生提升其学习成绩。
        (三)加强育人文化建设,营造尊师重教、潜心育人的氛围
        针对“不重教”的现实问题,有侧重地开展有关教育价值、教师工作意义和教育教学规律的主题研讨活动。教育行政部门要促进学校发展,把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支持教育家办学,维护学校办学秩序;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尊重教师成长规律,促进其形成个人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维护教育教学秩序;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健康成长。
        三、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少数民资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发展的现实境遇主要为教师没有形成较强的专业发展意识,教师专业能力较弱,且后劲不足,教师个人劳动得不到尊重和理解。想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重建教师职业信念,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审美需求,加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加强育人文化建设,营造尊师重教、潜心育人的氛围。由此可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钱晓虹.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特岗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J].海外英语,2020(18):203-204.
        [2]王坤.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嵌入式发展的内涵、特点及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3):41-46.
        [3]黄丽辉.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5):95+97.
        [4]谢小蓉.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20.
        [5]韦俊.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发展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基于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19,6(06):63-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