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   作者: 黄珍兰
[导读] :小学数学课堂在教育教学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黄珍兰
        重庆市大足区海棠小学 402360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在教育教学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逐渐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将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在不断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数学课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和自主发展中,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逐渐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给予学生自学时间,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在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合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自学能力 培养策略
        前言:小学数学教学在不断与学生实际教学现状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发现学生在自学问题中的实际困境,从而形成有效的数学逻辑抽象思维,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习,产生对数学不断进行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主动去求疑,去验证。教师的有效引导逐渐能够在与学生拉近距离的同时,形成重要的自学热情,敢于实践,不断创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有效的自学能力,从而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实施因材施教。
        一、小学数学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逐渐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厌倦感,随着教学创新和改革的不断实践,在以数学核心素养为重要教学目标方向的同时,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不断引导和评价下,学生能够自主总结学习方法和学习理论,从而充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内容的思考分析,整合联想,调动思维细胞的过程中,逐渐能够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找到有效的解题思路。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观见解和主观表达,在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中,感受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状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突出学生主体性
        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从传统教学束缚中挣脱,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和学习个性化特点,从而在不断与教师进行积极探索和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角色,在不断架起知识桥梁的过程中,也能更好的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出发,让学生的体验更加真实生动,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并能够将课堂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在细化教学目标的同时,掌握学习数学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课堂角色的转变,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让学生在靠近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敢于思考和实践,提高学习积极性,逐渐意识到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自学能力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牢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将知识进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身的学习价值,也能更好的进行学习的创新,在不断构建全新数学知识体系的同时,自学能力将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基础,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也让学生在与教师进行合作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师构建自学环境
        教师在注重数学教学过程的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构建自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与学生学情相联系的过程中,也能够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在相互交流和互动中,逐渐形成自主探索和学习能力应用的实践过程,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环境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能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需要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不断进行观察和实践目标设定,在相互提问和相互了解中,能够让学生灵活的完成自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应当能够进行数学课堂的提前准备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在不断将自学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环节的同时,找到适合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学习空间内,进行思维的启迪以及能力的提升。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前提,在不断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能够理清学习思路,形成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让学生在自学中能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本质,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不断归集和总结,培养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一)教师转变观念,构建学生的课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不断能够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出发,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掌握自学方法的同时,主动联系知识关键点,构建属于学生的数学课堂。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能够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在不断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米和厘米的关系,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自主总结,在与学生进行合作中,让学生敢于表达,积极抓住学习重点,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从兴趣出发,培养自学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发挥自身的教学技能以及教学魅力,在展现独特教学风格的同时将课堂变成学生的兴趣课堂。在与学生进行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能够与学生构建共同语言,能够在高涨的课堂氛围中,形成自学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构建游戏化课堂,让学生在寻找角的比赛中,逐渐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自主联想,将生活问题与数学课堂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自学意识。
        (三)构建教学情境,针对性提问方式
        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和有效实践的过程,在不断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教师在针对学生的实际自学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从而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目标,提高学生自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一时,教师首先拿来一个苹果让学生进行观察,接着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实践情境的构建,在不同的图形中能够说出自主观察的总结,接着教师采用合作小组的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任务分配,在相互提问和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观察物体的空间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四)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进行数学经验总结中所具备的重要能力,它不仅是学生自主课堂的重要前提,也是能够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保障,教师应当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逐渐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中,教师能够让学生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零钱兑换的过程中,形成了小数性质特征的总结,教师在有针对性引导的同时,能够让学生自主评价和自主反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总结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进行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心理需求,进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探索。在不断让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维构建的过程中,教师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趣味性课堂中,进行自主能力的发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在合作中突出学生的自学优势,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敢于实践,在实践中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覃泉花.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 中外交流, 2019, 000(010):284.
        [2]沙莉. 畅游数学王国 探索数学奥秘——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4(1):31-31.
        [3]黄菁梅. 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上旬, 20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