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星
山东新泰市新汶中学
摘要:开展新课程教学是针对目前教改所提出的优化办法,基于教师对学生个人能力和基本学科素养的了解,依据因材施教的内涵与本质属性,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空间,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问题的引入能够利用其疑问的语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带入到探究的情境中,进而在高效的思考空间内感知理论的特性。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本文将就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引言: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一言堂和注重理论知识的情况,教师没能重视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学目标的重构,将传统教学手段沿用至今,无法适应当前教改的基本需求,使得学生的能力和化学素养均为得到较好的培育。问题的设置往往集中在对题目的答案的反馈上,并未体会到问题创设对于教学和学生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问题情境创设方面存在的不良影响加以消除。
一、借助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史中包含了科学家们对发现理论和验证假设成立的过程,其真实展示了借助证据如何判定假设准确性的步骤,并且鲜活的个体所带来的影响并非是冰冷的文字可以匹敌的,因此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可利用化学史为问题的引出做好情境的铺设[1]。为保证情境创建的完整性和可信度,教师应当提前上网查阅资料,收集与此部分课程内容相关的化学史内容,并定位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将其制作成视频或者以故事讲述的方式,快速抓住其注意力,保证问题过渡的顺畅性。除了化学家们的研究的过程可作为导入的媒介外,历史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的著名事件同样可成为情境重现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合理运用此部分的内容,不仅为问题提出奠定场景基础,还可加入家国情怀的内容,使得学生感受到正确应用化学知识能够带给世界的发展力量[2]。
例如,在讲解有关氯气的内容时,学生对此气体的认识停留在消杀细菌和漂白的层面上,但此气体可作为化学武器,其杀伤力极强。课前导入阶段,为学生播放一段二次大战的视频,其中在德法战争中,德军向法军投放了化学武器,造成双方士兵大量死亡且对周围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的严重后果。此时,教师说明:使用化学武器作为战争的工具的起始点就在此,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此种化学武器的制作原料有哪些?为何会导致人与环境均收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你还知道哪些会使人中毒的气体?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在知识体系内增加了关于氯气的其他性质,并结合教师的引导和视频内容的惨烈,深知和平年代所创造的幸福感,自己需要提升个人能力予以回报[3]。
二、借助新闻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闻热点中涵盖与化学理论应用相关的多方面内容,将此作为问题情境创设的着力点能够激活学生的兴趣。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其更愿意接触感兴趣的事物,新媒体的发展为其获取到信息提供了支持,教师可将此媒体形式加以利用,结合课程内容,将新闻事件的分析过程作为问题提出的引子,从而使得学生更为清楚的认识到化学知识对于辅助安全健康生活环境建立的切实价值[4]。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葡萄糖的相关知识时,展示几组图片,其中是某位病人的血糖报告单,通过展示的图片教师告知学生该人患有血糖方面的疾病,接着说明在近期的调查中我国人民在此病症的发病率的总体数值上已经呈现上升的趋势,面对此种不良的社会现象,询问学生们:“大家结合平时与家人们的交谈你能发现现阶段我们在饮食结构上出现哪些变化吗?”,同学们积极反馈,由此提出葡萄糖在医学上的应用,其可用作检测尿糖和血糖,进而提出问题:“现在老师为每个小组发放葡萄糖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酒精灯等材料,请大家根据预习的结果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并谈一谈整个反应的现象有哪些变化?为何能够将葡萄糖用于医学检测中?”。学生依据产生的砖红色沉淀,判断出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其分子中的醛基被氧化成羧基。
三、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的演示能够提供直观的物象,教师利用具象化的化学变化现象,可帮助学生解读微观世界的变化,进而提升研究的欲望。运用此种方法作用于较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或者在问题讲解的环节借助直观物象为更深层次的解读打好基础,降低学习的难度,遵从学生理论建构的螺旋上升规律,以较为容易的化学情境,引出问题,进而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更为自信的应对较为困难的问题[5]。
例如,在讲解有关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电池的课程中,将“依据经验可知,化学反映中存在着能量间的相互转换”作为引言,播放生火取暖、水力发电过程的视频,提出问题:“在以上的变化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生火取暖——化学能转变为内能,水力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那么是否存在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情况呢?”,学生认真思考却迟迟难以下定论,此时教师展示化学电池的图片,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关于原电池工作原理图描述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此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同学无法在第一时间加以总结和分析。引入信息技术,细致剖析在锌与硫酸铜反应中电荷的流动方向,展示微观变化中锌原子将电子传递给铜离子,进而形成定向移动的电流,从微观角度解析化学变化,自然回答了“是否存在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情况”这一问题。
四、借助生活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解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知识中,为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学习此部分知识能够起到的实际作用,在问题情境创设的环节,播放一段石灰石岩层形成绝美的自然奇观的视频,溶洞中存在着形态各异的结构。画面一转,一位妈妈苦口婆心的劝说孩子刷牙,提出:你长期不刷牙是导致结石的主要原因的观点。在以上生活场景的推进中,询问学生:“以上两个场景中的沉淀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溶洞和牙结石”,继续提问:“那么有没有能够让沉淀溶解的办法呢?”,学生回答道:“可以加入促进溶解的其他化学物质”,“那有没有可能加入原有的化学物质也能够使得所形成的沉淀溶解呢?”,此问题的提出冲击了学生们原有的知识认知体系,在前概念的制约下,持怀疑态度,正是这种怀疑的态度是帮助其深度探究的契机。由此教师展示将不规则的食盐晶体放于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静置一夜后,观察发现不规则的结晶体变为了规则的形状,提问:“此过程能够说明什么?”,“说明在溶液中既发生了溶解的反应,又出现了沉淀的变化”。基于大家的反馈开展实验活动,提供碘化铅、烧杯、玻璃棒、硝酸银、碘化钾等材料,开展证明沉淀溶解平衡的定论。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具备准确分析变化过程和将理论准确应用的能力,而能力的产出要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达到重组知识结构,更新理论体系的效果,说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到化学史、新闻热点、信息技术和生活场景对于情境创设的促进作用,进而保证所设置的问题具备连接个人发展规律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白凤媛.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优化教学过程的相关研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
[2]谭海燕.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3]朱建兵.探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重庆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4.
[4]赵瑜.延安市宝塔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延安大学,2019.
[5]张明金.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途径探究[A]..《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C].:,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