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 高密 261500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生沿着农历的天空进行 “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主题探究,让学生喜欢中国古诗词,了解熟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关键词: 传统文化;主题探究;传统节日;学科育人
古诗词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不仅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价值历久弥新。2017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开辟新中国成立以来之先河。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个场合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言”。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针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阶段性目标中,按照不同的学段,专门针对古诗的学习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全国统一使用的“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也有意识地增加了古诗词的比重。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几千年华夏文化的精髓。而中国传统节日又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因此,传统节日诗词教学对小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本人引领学生沿着农历的天空开始了 “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主题探究之旅。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寻—悟—吟—展—创”五字主题诗词探究教学流程。该教学重在从学生实际入手,将教学过程按照“由浅入深,由输入到输出”的原则设计,从诗词的积累,到从诗词中找寻,到唱、诵、演,创设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研究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语言文字实践运用,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强化理解和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一、寻——寻找搜集相关主题节日古诗词
这个环节一般放在交流展示课前一周或两周左右。学生按照节日主题先独自进行有关古诗词的搜集整理。在搜集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这些诗词有一个最初的了解或印象,这样会帮助学生对所搜集到的诗词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整理。然后学生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补充、完善。如:在进行“古诗词的清明”主题探究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网上搜索等方式,先自行搜集有关清明的诗词,然后根据诗词的题目或者是内容将诗词按照扫墓、踏青、放风筝等不同的习俗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小组补充完善。
二、悟——古诗词中感悟节日文化内涵
学生搜集了相关主题古诗词后,就开始了对这些诗词的品读感悟之旅。
一是课前自我读悟。课前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运用工具书、问他人等方式,了解诗人以及诗词的创作背景,借助注释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等,感受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这个过程在开始之初,教师要进行方法的指导,而且在读悟过程学生可以寻求家长、老师、同学的帮助,并且充分发挥好小组合作互助的作用。
二是课中展示交流。课堂上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交流,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补充。如“古诗词中的清明”中学生将自己从有关清明的诗词中找寻、整理、了解的有关清明节的来历(传说故事)、习俗等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读—思—悟—赏—吟”的方法进行品读感悟,让学生去观诗词,并从中感悟古诗词中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三、吟——吟诵展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这里的吟,不仅仅是吟诵诗词,还可以是唱诗词,演诗词等等。交流汇报探究成果之后,教师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多种方式将从古诗词中感悟到的节日文化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对节日由来、习俗、故事等的感悟。如,“古诗词中的清明”展示中,有的小组是以《明月几时有》的曲调唱有关清明扫墓的诗词,有的小组是集体吟诵关于清明踏青的诗词,有的小组是我来表演你来猜,通过小组的表演让其他同学猜他们所展示的诗词内容……
四、展——补充、对比中扩大视野
一是节日文化再补充。该环节是引领学生继续挖掘传统节日的其他文化内涵。如,“古诗词中的清明”中,学生除了从诗词中了解到的清明节的故事和习俗之外,再引领学生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其他习俗和故事。
二是古今节日来对比。该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古今节日文化发生的变化。简单了解古今社会文化的背景不同,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些许变化。如“古诗词中的清明”在古今对比过程中发现,现在的清明节多了一份亲人间的团聚,多了一份对先烈、对英雄的祭奠。而且学生联系生活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这个时候,老师结合即时时政新闻(视频、图片等)升华情感,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
五、创——随手涂鸦也风雅
该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古诗词除了欣赏品味,从中找寻历史的印迹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记录生活,抒发情怀。教师鼓励学生用诗词的方式来表达内心。如“古诗词的清明”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模仿所积累的古诗词,来创作一首诗来记录清明节的经历或感受。
当然,这个环节在开始之初,不作为每个学生的必做作业,而是选做。对于大胆尝试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指导,从而激发更多孩子的创作欲望。
学生在探究交流学习中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并学会如何去观,去从古诗词中了解社会,了解历史。
让学生从诗词中寻找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印迹,在交流中感悟诗词里的节日情结,让传统节日走进诗词,令诗词生色;让诗词吟哦传统节日,令节日生香。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尝试用诗词去记录生活,表达情绪。在主题探究之旅中学生喜欢上了中国古诗词,了解熟悉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3]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4]《古诗词拓展:给孩子的心灵点上一盏不灭的明灯》2018年底13期《教改 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