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下小学数学德育教学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期(下)   作者:陈馨怡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陈馨怡
        扬州大学江苏省扬州市225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劳动技术素质等的全面发展做好道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必须立足于生活,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态度,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笔者站在生活化的视角,就小学数学德育教学的现状及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德育教学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品德应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联结,有弹性的延展。]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德”的概念较为模糊,如何利用好小学数学课堂这一主阵地,如何做好“智育引导”的同时兼顾“德育引导”,这些都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只有站在生活化的视角,从生活角度入手实现数学教学和道德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综合人才。
        一、生活化下小学数学道德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目前仍然还有很多的教师坚持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放大分数的作用,他们强调知识的传授,教育质量评价以学生学习、大量的练习并最终通过考试检验获得较高的分数为标准,因而在课堂上的教学也呈现照着书本讲知识点、安排各种巩固练习等现象,忽略了道德教育的渗透,也没有把生活作为数学教学的源泉。
        (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是因为数学本身就十分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死板,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停留在说教层面,缺乏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学生的情操得不到陶冶。学生总是把数学看的神圣、深奥、遥不可及,久而久之,学生逐步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甚之出现畏难的情绪。
        二、生活化下小学数学道德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爱玩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而数学知识的抽象使得小学生学习数学会感到乏味甚之力不从心。如何在数学的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德育生活化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德育就是要以德育人,对小学生来说,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德”、践行“德”,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感性经验与理性知识的结合,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使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他们品德的发展。
        (二)增强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家庭是小学生成长、能力培养的第一任老师,目前我国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一个孩子两本老人围着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呼风唤雨,孩子总是被溺爱,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有的孩子则因为父母忙于工作,从小缺少陪伴或缺少看管,加上环境的变化,网络的发展,在成长的过程中性格发生了扭曲,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得第一步,更是形成正确三观、养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期,所以只有着眼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道德教育环境,才能为他们今后成为“全面型”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小学生的自主能力
        从古代中国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及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看出,他们都强调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关注到学生的自主性。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赢得人们的关注,教育行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定不能离开他们的生活中积累的感性经验,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分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上升到理论层面,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就是在这种生活化下的数学教学中得到提升。


        三、生活化下小学数学道德教学的策略
        (一)践行生活化的德育理念
        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教师作为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其自身的教育理念直接关乎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现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要高度重视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知识讲解,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先做后学、从做中学”。教师要紧跟新时代的新理念,积极践行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精神,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不断提升自我,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站在学生长远的、全面发展的视角下,进一步加强小学数学知识与思想道德观念及生活的联系,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思想道德的教化放在同等高度,均衡发展,在数学课堂中借助生活情境时刻渗透德育理念,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1.教学导入生活化
        教学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引言,是一节课核心内容的前奏,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如果将导入的问题置于生活的情境中,小学生会有一种十分熟悉的感觉。如小学生在学习元、角、分这一节课,通过提出“小朋友们,你们都自己买过零食吗?”这样的问题,能够使同学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再如学习《倍数》这一节课,可以让小朋友们计算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自己的年龄的几倍等,生活实际问题的设计能够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点。
        2.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能偏离书本的知识要点,更不能仅限于书本这座牢笼。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着眼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本土特色的德育素材,将道德教育和小学数学教育都寓于生活化的情境中。例如“时、分、秒”这一数学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对它的认识,紧接着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视频,再呈现出“嫦娥一号”(18时05分04秒)、“天宫一号”(21时16分03秒)等图片,让学生试着说出发射时间。随后教师要利用机会,告诉同学们我国伟大的航天事业的来自科学家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工作事业的坚持不懈和严谨务实,无形中唤起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科学家们的崇高的敬意。通过生活化的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牢固的掌握了“时、分、秒”,道德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渗透。
        3.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过程能直接反应教学的效果,在小学数学道德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敢于大胆的探索、猜想、讨论、发现,愿意大胆的说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学生在学习《克与千克》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对身边的书本、木块和铁块、盐、水果等常见的、熟悉的物体进行称重,通过用天平称量,学生直观感受到克和千克的概念。在这个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讨论、合作,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合作互助的意识,还提升了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的知识和品德的双重培养。
        (三)布置生活化的数学作业
        自古便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必然要联系生活,唯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后布置作业不能仅限于书面作业,还要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等价值的数学实践作业,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最终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解决问题,教师做到了真正的“授人以渔”,学生则做到了真正的“知其所以然”
        由此可见,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挥小学数学的陶冶功能,就必须站在生活化的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的德育教学,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品德发展两方面都开出绚烂之花。

[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旭,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2
参考文献:
[1]张玉琴.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技教育,2020,9:165.
[2]汤美华.探寻小学数学德育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策略[J].中国教师,2018,S2:60
[3]杜中东.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教学研究,2020,14:251.
[4]杲玉梅.小学生德育生活化的意义和价值[J].吉林教育,2015(32).

作者简介:
陈馨怡(1994-)女汉族江苏扬州硕士在读小学教育扬州大学江苏省扬州市225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