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优势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下)   作者:李燕
[导读] 小学阶段儿童文学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李燕
        重庆市长寿区第二实验小学校,401220
        摘要:小学阶段儿童文学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的统称,具有通俗直白、活泼有趣和教育性强等特点。对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少年儿童来说,儿童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具有形象生动,情节富有趣味性等特点,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是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培养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文教学;探究
        一、简单直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学生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之一,其认知的发展情况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安排时,教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满足其发展需求,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以及认知观念的健康和谐发展。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所中收录的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以适应相应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为要求的优秀文章。这些作品大多篇幅较短,内容通俗易懂并且蕴含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内容的理解与思想情感的体会;同时这些儿童文学作品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实现其想象力的延伸与发散,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有所降低,为调动起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做铺垫。
        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等各方面还未完全成熟和定型,对于知识的接收方式还处于以感性的具体化的学习与观察为主的阶段;但是其思维认知中的抽象意识正在逐渐萌发与形成,同时他们的想象力也会有显著的提升,逐渐能够对抽象性的事物进行理解与认知。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开展教学活动,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升,为实现其思维认知的发展提供支持。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利用简单直白的儿童文学类作品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刺激和培养,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形象生动,锻炼学生文学阅读的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收获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阅读,因此阅读作为自主进行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同时也是其必须养成的一种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阅读能力的训练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主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引导和培养,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了降低学生的阅读与学习难度,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儿童文学类作品都会与更加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且其中的用语会带有明显的生活化口语化特点,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实现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一特点,借助教材中与学生生活实际较为贴合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进行培养。从而推动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创造条件。
        经过学龄前阶段的训练与培养,进入小学之后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汉语语法,并且其语言系统已经趋于完成和定型能够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并可以进行逻辑上的思考与认知。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进一步的锻炼,通过培养其阅读习惯使其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融入进实践活动,能够利用作品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特点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得充分地锻炼与提升。


         比如在学习《红马的故事》这篇课文时,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很简单的,就是让学生可以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熟练掌握文章中“自由、含苞待放、居然”等词语,然后深入的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宗旨是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且大胆的想象和创新,那么我们成功后必然是会收获一份喜悦之情的。文章中先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和谐对话把学生们和教师在美术课堂中的热闹氛围呈献给了大家,继而通过情境的融入把学生们拉入到了课文之中,让学生们可以在情境中感觉自己同文章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这种有趣的文章会促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将自身带入到课文的场景之中,与其中的人物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产生更加深入的认知与理解,有了深入的认知和理解,那么学生在后续的口语表达与口语训练时就会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点,而收获和掌握的知识点又可以为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创造条件。
        三、寓教于乐,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素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的前提下,教育教学的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考试成绩上;以前那种唯分数论的教学理念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改变,这一观念的转变就可以让教师抽出更多地时间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与道德观念进行培养与引导,进而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提成也成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儿童文学作品以儿童本位作为创造的理念与原则,其内容以教育教化为主,有着乐观积极,严肃活泼风格等特点,能够专门针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对各种道理和意义进行生动形象的阐释与说明,在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教学,并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进行解释与传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使其从中获得思想认知的引导与培养,为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实现教学系哦啊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教师在利用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要以寓教于乐的态度发挥儿童文学作品在指引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教材中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与引导,比如在学习《朱德的扁担》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两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增进对文章内容背景的了解与认知,教师可以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通过讲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光荣事迹,如杨靖宇、李大钊和张思德等。让学生和现在所处的优渥生活环境进行对比,鼓励学生从革命先辈身上学习艰苦朴素,勇于奋斗和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能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除了简单的知识讲解外,帮助环卫工人打扫社区卫生、探望孤寡老人、成立乐于助人小救助站(救助站里放一些雨伞、气管等日常生活中急用的物品)、红色文化朗读大会等来让学生们切身的感受到前辈们光荣品格的光芒。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书本中所描述的那些理想和质朴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进而培养自己的宽阔胸怀和社会责任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儿童的习惯培养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有着很强的接受与学习知识的能力。但是受限于年龄的不足,这一阶段的孩子们大脑思维能力上的发育有着明显的不足,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其对于内容与思想较为含蓄深奥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知能力尚不完善,基于此以儿童为主要受众,浅显直白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成为了帮助这一阶段学生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研究[J].张厚莲.中国教育学刊.2017(S1)
        [2]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及对策[J].胡殿萍.中学语文.2019(27)
        [3]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研究[J].张瑶.读书文摘.2019(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