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下)   作者:蒋涛
[导读]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
        蒋涛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这不仅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本文研究了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阅读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优化教学方法,等角度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思维能力,具体到学生学习当中就是指学生在知识的内化、思考以及运用当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学生思考深度和广度的提升,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内化知识的时候以及了解认知外界事物时有更多的优势。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习作教学经验,以及对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分析,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思路。
        一、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重要性
        习作教学本身就能够引导小学生拓展思维,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思维逻辑性。这是包含在语文核心素养多个层次能力当中的,具体到学生语文思维以及能力发展方面,思维能力就是指学生所掌握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以及语文相关的思考习惯。这就表明在习作教学中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说,很多教师都难以脱开应试教育的窠臼,不能够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进行教学,而是单纯的通过填鸭式,灌输式教育,交给学生习作的技巧,以及应对考试的方式。很多教师为了更高效的提升学生的作文成绩,往往直接给出范文或者各种形式作文的大致框架,让学生单纯的进行模仿。这样的教学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主动思考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语文以及习作的兴趣,更加不利于学生在习作教学中的积极性。面对这种教育现状,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进行思维能力的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习作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
        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不能够只是通过成绩这一单一标准来评判学生。尤其在语文习作教学当中,学生的作文以及习作作品,不能够单纯用好与不好界定,应该从教学思维能力的方面进行评判,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开展语文习作教学的时候应该将核心素养培养理念贯彻其中,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兴趣对于其学习状态和学习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将会很大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只有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学习,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具体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一点就是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或者习作要求,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乐趣,进而催生学生对于习作练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描述自己参加的游戏活动进行习作练习。这样联系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话”想表达,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参加游戏的记忆,提高学生对于习作教学的兴趣。

其次一点,教师可以在习作练习中深入进行语言层面的分析,引导学生挖掘语言本身的魅力,以此打动学生,让学生乐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增强素材的积累量
        思维能力的提升必然是基于一定的积累知识之上的。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学生对于很多事物都感到陌生,基本的认知都无从谈起又何来思维能力的锻炼提升。因此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社会接触面不够广,理解认知水平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知识积累以及事业的拓展。不仅要加大阅读量,同时也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习作是一项综合性非常高的写作练习,学生知识面越广,积累的素材越多,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写出来的东西就越有深度,越能够写得精彩。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有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借助优秀的文学资料,补充学生在阅历以及情感方面的缺陷,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本身也是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文章书籍内容当中所体现的认识关键以及价值观念,能够有效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同时书籍中所体现的思维方法也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进行模仿和学习,并将之应用于习作当中。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摘抄本,当学生遇到比较喜欢的文章或者句子的时候,就将之摘抄下来,为自己的学习和写作积累素材,当学生有意识进行模仿、学习以及利用的时候,也完成了一次语文思维的锻炼和实践过程,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三)联系生活,拓展学生思维宽度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经验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具体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当中也是如此。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优良的审美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文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观察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当中的美,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利用学生总结生活以及表达生活的过程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搭石》这篇文章组织学生进行习作练习,让学生以生活中的某一个小细节作为切入点进行描写。如果学生一时间不知道怎样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自己的体悟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如在小区或者商场坐电梯的时候,有时候人比较多,在电梯厢另外一侧的人没办法直接去按自己所在的楼层,但是一般在操作板旁边的人会自觉担起这个责任,询问电梯厢中的他人都去几层,然后帮忙按下按钮。这种生活小细节能够非常好地体现人们互帮互助的美德,体现出和谐社会的美好。利用这样的生活小细节,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还能够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习作练习当中。教师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习作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提高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以及体验生活的意识,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悟更多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处理,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抓住习作教学这一教学环节,高度重视习作教学中渗透思维能力培养,并在自身的习作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科学的、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与方式方法,让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如此才能实现知识与思维的均衡式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季露燕.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96):29-30.
        [2]余秀燕.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0(26):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