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环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下)   作者:何继军
[导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的作用不容忽视。
        何继军
        汉中市西乡县峡口镇初级中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的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正确的朗读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思。
        让学生根据作者的写作风格,从文章的内容、体裁和特色的教学程序去选择朗读方式,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渗透课文,真正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一下学期有这么一篇课文《狼》,其中有一个地方最容易使学生走人理解的误区。“其一犬坐于前”?。如果只在是片面地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而不是通过朗读使之熟悉,他们会理解成“其中有一只狗坐在面前”。而事实上在这篇课文里,这里的“犬”是名词作状语,应该理解成“像狗一样"。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如不很好地朗读,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错误。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尽可能地找点标准的朗读材料来让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体会,最后教者再把其中不正确之处指出,方能达到理解透彻之效果。
        二、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迁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

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弘,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散文《安塞腰鼓》时,起初学生只是平铺直叙地把课文读一遍,并没有深切体会其中散文之美,美在何处?从安赛的打鼓准备场面,到撼人心魄的打鼓场景,加之作者巧妙地短句运用,反复朗读,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对安塞腰鼓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与憧憬,希望着自已也能站在黄土高原上,身着褂子,头裹白巾,狠狠地打上一顿腰鼓。
        三、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美
        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宜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可以说,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例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层层深人,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再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段,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为了宣泄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议论兼抒情的表达方式,反复朗读,自然会使读者、听者的情感同样达到高潮,从而激起人们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之情。
        四、朗读可以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朗读能最大限度的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读文天祥的《正气歌》,可以领会诗句中所散发出来的浩然正气;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以深刻感受朋友间情谊的深厚;读屈原的《离骚》,可以充分理解爱国情怀的源源流长;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明白父爱的伟大;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可以懂得母爱的深沉与无私....所以,加强朗读大有裨益。
        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白话文,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字里行间的蕴涵,有时又不可言传。通过朗读却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满足。??
???当然,?朗读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将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