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剑磊
长岭县太平川镇第一小学 吉林省松原市 131506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里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这一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的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的准备,则花了15分钟……”
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初始环节。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有效的备课。
目前,中小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普遍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学尤为严重。“教师很辛苦”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应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提倡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们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高效的收获,在课前应该有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考虑——这就涉及到如何备课。
尤其,在乡村教学的我们新一批特岗教师们来说有效备课真的是一个很难把握的东西。但是我们要对自己的备课严格要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课程改革环境下,语文教师的备课不能旧守传统的备课评价模式,也不能杂乱无章,无序可循。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科教学,不仅是国民基础语言的学习,更是了解本土固有文化,培养其民族精神的重要途经。由此,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肩负有教育的使命,更具有弘扬民族精神的神圣职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的备课一样,首先应符合如下三个基本要求:
1、备而能用。备课应该是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
2、有利于教师的教。教师的备课应该有利于自己沉心于课堂教学,巧妙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还应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
3、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的备课应侧重学生的学,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所有知识点过手,能力培养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
备好一堂课,要研读文本,收集资料,撰写教学设计和授后反思。
一、走进文本,这是备课的首要环节。
阅读是读者和文本间的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释文本的权威。面对文本,我们有资格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去接纳,去审视。力求多角度交流,全方位把握。
(一)、把自己当成作者走进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教《渔歌子》,历来把“……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归”单单地理解为“回家”。其实,推敲、揣摩词句,我豁然领悟到诗人在和风细雨中的悠闲情趣,融于大自然中的那份情感。“归”在这里理解为“躲避”更为恰当。
把自己当成作者,要以接近作者的情感面对文本。时间、空间、阅历、气质都是横跨作者与读者间的鸿沟。读者要设法通过,先走近作者再走近作品。
《丑小鸭》这篇童话故事用极其悲凉凄惨的笔调勾画出“丑小鸭”这个“丑陋”的形象。他在同伴中挨啄,被讥笑,被追赶,无法生存而离家出走,在外面的世界里,更是悲惨,他历尽艰难困苦,最后成为一只漂亮的天鹅。了解安徒生的生平,细琢文本,会顿晓课文中同伴的欺凌、外界的暴力、平庸者的不理解与安徒生早年所受的讥讽、欺凌有共同点。再研读《丑小鸭》,安徒生那种宽恕、宽容,永远保持着谦恭温良的态度让人叫绝。正是在这逆境的磨炼,才使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这正是安徒生人生历程的写照。
(二)、以学生的身份走进文本。
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是他们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重直觉把握,重感情体验。有效的教学建筑在他们的理解之上,这就要求老师有一双学生的慧眼。“儿童的眼睛是奇异的。世界在儿童的眼睛犹如童话一般。孩子看山,好像山洼里会走出一个白胡子爷爷,坐下来跟他们讲故事……”以学生的眼睛读文本,我们就会发现《可贵的沉默》里孩子们兴奋后的那片茫然,《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的天真稚嫩。猴子们好可爱,他们舍不得那美丽的月亮掉进水中《捞月亮》。
(三)、以教师的身份走近文本。
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可以看到教师多种角色的融合,以作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生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还不够,还要斟酌,作品隐含的意义是否适于向学生揭示,教师应该领着学生求解到什么程度?文本进教材,除原有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它何种负担?这就是教师的视角。我觉得,有效的教学实施,应该建立在对文本的三种解读视角的融合之上。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要讲究准确与深入,更需要考虑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语言发展,文化熏陶。在《两小儿辩日》中,从“孰为汝多知乎?”应向学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炖透文本,收集信息。
备课之前不要急着写的原因是要博览群书,查阅大量资料,深入了解学生,建立自己大脑中的信息库,库存越丰富,信手拈来、化难为易的可能性越大。教师应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更应当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溪流。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好课堂。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绿”的炼字艺术成为千古绝唱。借着得来的资料,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其他字而用“绿”?用“绿”字好在哪里?把这十几个字一一放到句子中感受,再出选字填空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如何炼字。这样既让学生深入领会炼字艺术,又延伸了语意,诗歌的意蕴获得了扩展,也让读者获得审美的满足。
三、有效实施教学,要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体现课堂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利用课堂中的一切因素,点燃师生的激情。这就要通过课堂中的互动途径来达成。要切实做到师生互动,教师要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富有个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甚至异想天开,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学生的提问,才能生成课堂的闪光点。教师要根据这些“闪光点”学会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就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课堂互动的最高境界是情感互动。情感互动是师生的积极心态的相互影响,良好情感互动带动课堂质量的提高。如,在授《丑小鸭》这一课,老师用歌曲《回家》配乐朗读第六小节,老师的声音、神情、动作加上乐曲的急切、期盼、悲凉,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有的学生眼圈红了,他们感受到丑小鸭是多么的可怜,多么的悲惨呀。
四、课后反思
一位好的教师,他应该学会课后反思。备课也一样,课后反思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手段,善于反思的教师,通过总结、反思与持续学习,每天,每年都有不同的积累和提高。
在我刚刚接手一个新的环境下的一个班级进行教学的一周内,就深深地体会到课后反思的好处。反思自己课堂组织的策略,反思自己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及时反应,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切合实际,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达到最优化,记录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等。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自觉地,全身心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下真功夫备好每一节课,下大功夫深刻反思教学行为和过程。这样,必然会探索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的路子。
通过反思,一方面可以聚沙成塔,积细流成江河,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把教学对象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变成信息,暂时贮存,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做到有的放矢。
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当成自己的乐趣;把课堂当成自己的舞台。当我们把业务的成长作为自己人生的一大快乐时,我们会热衷于精心备课,并以教案的形式记载下来,以作为自己成长的足迹。时空会因我们的努力得变得充实而精彩。我们会因此而更多的享受到了教育教学给我们带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