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到“悦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变革路径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下)   作者:罗旺
[导读]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承载着语文学习的重任
        罗旺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作新小学514000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承载着语文学习的重任,而且语文学好与否对于其它学科的理解与应用也有极其关键的影响。在这其中,小学语文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把提升同学们的阅读技能作为课堂重要抓手。通过改革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提高阅读的效率,并从整体上提升小学生群体的语文阅读素养,已经成为目前语文教师们较为关注的问题。所本文即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析,希望能够转变“阅读”为“悦读”,通过阅读路径的变革,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技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变革路径
        随着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标注式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多元化的阅读教学形式逐渐走进课堂。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基于儿童本身,从儿童认知心理与情感发展出发,才能够使得阅读教学更加高效。本文即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工作,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境实施探索,并针对性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变革路径,希望能够转变“阅读”为“悦读”,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虽然阅读在教学中的位置得到了承认,但是当下小学语文课堂在实施阅读教学中仍困难重重,并直接对学生个人阅读技能产生不良影响。从教学实际总结入手,本文认为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浅薄,泛于表层
        近些年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多元化的阅读教学形式出现,但由于出现时间较晚,阅读教学基本理念、教学实施过程及评价等问题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地语文教师只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探索,这就导致某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看似采取新型的教学方法,但囿于教学思想制约,尚不能完全领会这些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仅仅是旧阅读教学的“翻版”。以群文阅读为例,部分教师甚至认为群文阅读教学就是读完一篇读下一篇,这直接割裂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最终导致阅读教学沦为“形式主义”,不仅仅无法达到最初设想的教学目的,反而会使小学生产生阅读“恐惧”,反而降低群文阅读的效果。
        (二)读写失衡,缺乏效率
        当前,各种选拔性考试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不仅仅需要阅读,还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锻炼自己“习作”能力。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需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还应该鼓励学生“习作”,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构对话的桥梁。但现实却与之相悖,语文课堂上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阅读,忽视写作,导致学生读写能力出现失衡,最终出现学生阅读能力强、写作能力差的现象。
        (三)主体缺失,丧失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不管选取怎样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上实施阅读教学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但现实情况也不是如此,为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教师都会精心选择阅读文本,对如何教学进行设计更新,但却未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最终导致阅读教学逐渐程式化,枯燥乏味,既无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无法达到最初的教学目标。
        二、“悦”——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路径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学习习惯尚未养成,且注意力难以持久维持。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用“悦”来改善“读”的效果,以学生兴趣为激发点、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为核心予以实施。
        (一)让生活走进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室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前提,选择是和他们身心规律的阅读文本。

毕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分析能力较差,教师选择文本时必须适中,最好能够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文本,如才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如笔者在讲解《题西林壁》时,就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事例,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的思考问题,否则就会出现问题。再比如说阅读教学涉及到相关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时,笔者就要求学生课下搜索与本地域相关的成语,且给学生提供展示舞台,要求学生讲述,如此能够有效地融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让游戏走进阅读
        与初高中学生不同,小学生爱游戏是天性,更是生活的重要形态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游戏元素,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可以将优秀元素融入其中。以《坐井观天》为例,传统的讲授法根本无法达到基本的教学效果,但如果鼓励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或者剧本演绎,就能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文本内容。当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以开展部分竞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等,让学生竞技活动中体验阅读的快乐,实现“以赛促阅”的初衷。
        (三)让艺术走进阅读
        语文隶属于语言文化,但也是情感艺术表达的重要形式。简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就是“灌输”艺术文化素养的重要过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丰富教学的手法,不断激发语文阅读文本的“艺术性”,让学生热爱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例如,体态语言也能够起到信息沟通的作用,甚至能潜移默化激励学生,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运用丰富的体态语言来达到效果,如兴高采烈时“眉飞色舞”,意气奋发时“昂首挺胸”等,如此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背后的艺术内涵。再如,笔者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再现文本内容,如花草鱼虫、自然风景等。如此学生就能够在文本内容外亲身感受到“大自然”魅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让审美走进阅读
        儿童同样具有本真天性的审美能力,在与审美对象进行交往过程中,他们也会在增进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创造出独属于自我的意义和空间,最终形成愉悦之感。
        首先,借助于体验,赋予学生审美趣味。学生的美丑标准与成人不同,他们更多意义上会从事物本身的“趣味性”出发来衡量审美对象的美丑。因此,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生产审美意识,就必须以他们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以《风筝》阅读为例,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文本阅读,恐怕学生就会产生距离感。如果阅读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制作风筝,放风筝,感受自己在此过程中的“幸福”与“愉悦”,然后再去实施教学活动,学生就会在记忆中烙下持久的心灵震撼,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内容。
        其次,借助于多媒体,赋予学生审美趣味。必须承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些文本对于儿童来说偏难,属于拔高类文章,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但又不能绕过,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笔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运用信息化技术作为辅助,将作者文本中展现出来的部分内容立体化、形象化,以帮助学生更好阅读,以达到有效感知文本的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视野和身心规律为依据,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要让生活走进阅读、让游戏走进阅读、让艺术走进阅读、让审美走进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想象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邵巧治.小学叙事性作品的阅读困境与突破[J].语文建设,2020(8):59-64.
        [2]何光峰,曾志红.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提问与理答行为差异的实证研究——基于12节初中语文阅读课的视频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5):37-42.
        [3]陈莉.试析儿童文学的阅读与教学——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2020(2):133.
        [4]李悦新.情趣话语文阅读课成的建构[J].语文教学通讯.2020(11):32-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