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爽
四川省双流区公兴初级中学 610213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作为母语学科,走在了改革的前沿。因此,身处语文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也就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初中语文学科特点与教学实践,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师生对文本的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新意识,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D5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加强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一项重要要求,也是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情感教育和语文学科教学有着密切关系,促进二者的结合,是改革语文教学的措施,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样的做法将大大推动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拓展,发挥情感教育,对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所以教师要把新课改理念和要求作为调整教育策略的基础与出发点,关注并落实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为综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支持,给学生的进步指明前进方向。
1.情感教育的概述
情感教育是基于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重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使其形成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只重视学生成绩的高低,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观念等情感倾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要求教师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深入品读教材文本中传递的真情实感,并在此过程中搭建供各方沟通情感的平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饱满的情感体悟。
2.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情境教学备受忽视
新课改中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多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内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及方式习惯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重知轻能”,以寻求学生考试分数最大化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准,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学方式单一,认为情境教学会让学生忽视对知识本身的掌握。其实,如此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越来越大的抵触心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进入初中后,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外部的压力,其内在学习动机很难得到激发。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充耳不闻,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会越来越乏味,严重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
2.2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有些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模式比较僵化,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把精力在“讲、读、背”上。不少教师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进入事先设定好的教学步骤,缺少师生的积极互动与深入交流。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大量灌输知识点,重点讲授考试要点与答题技巧,对名著阅读存在明显的偏差,将名著阅读教学局限在表层理解上,仅仅是让学生归纳段意,掌握写作主旨和创作特色,导致学生逐渐失去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名著阅读大多停留在交代写作背景、归纳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明显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无法发挥名著阅读的教学功效,实则偏离了名著阅读的教学宗旨。
2.3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已越来越普及,多媒体教学给教师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如有些老师一味追求多媒体的运用,一堂语文课幻灯片、音频、视频,无所不用,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根本无暇顾及文本。一首首美妙的唐诗宋词被做成卡通动画,一个个经典的文学形象被塑造成电视中的明星造型,还有各种戏说演绎在消磨文学作品的严肃性与深刻内蕴。语文教学的诗意与想象不再,这些都很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具体策略
3.1基于语文教材确定情感目标
情感教育必须要有立体性和针对性,这样才可以指明语文教学的方向,让情感教育得以有条不紊地实施。为保证情感教育的顺利落实,制定明确和针对性强的情感教育目标成为了语文情感教育贯彻落实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在情感教学目标的引导之下,教师就可以找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向,并尽可能唤起学生在情感层面上的共鸣。例如,《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运用朴实而又简单的语言描述了藤野先生,让这一形象和人物特点鲜明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制定学习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那就是让学生从中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崇敬情感,并以此为契机培育学生尊敬师长的优良品质,感受作者强烈爱国情感与民族自尊心,进而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当中培养爱国品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一下自己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获得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对文本当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把握。
3.2依托教学活动生成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情感教育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够让学生在思想与情感领域生成共鸣,会影响到学生优良道德品格的形成,与健康向上心态的塑造。这需要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以改变过去只是重视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把重点放在情感教育和课堂教学交融上。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为了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就可以依托课堂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梳理有助于表现母亲性格特点的几件事,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关爱。这样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也能够油然而生出孝敬父母和感恩父母的情感。
3.3丰富教学资源,开展多元化教学
语文教学资源是语文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为基础,教师应从语文教材、学校生活以及地域文化中遴选合适的教学资源,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其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除了规定的语文教科书,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领域资源开展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托学校,挖掘校园类课程资源。学校生活是初中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比如关于爱国人士故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果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大部分学生就会积极搜索爱国文人的故事,但是政治、经济、军事、医学、音乐等领域也有很多爱国人士,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大搜集范围,如此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4避免情境教学误区
首先,情境教学应“量体裁衣”。教学形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对症下药”。教师在构建教学情境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结合学情与文本做综合判断,如果过度应用或应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轻视语文学习。其次,情境教学应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吻合。语文教师应秉承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从初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出发,有所取舍,优化教学目标。对于课程标准,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提高。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训练。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联合学校、家长以及相关教育部门改进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资源,开展多元化教学;推动建立相对稳定又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关注实施过程,建构立体化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语文情景性学习的有效。
参考文献:
[1]焦祖卿,吕勤.让教学更开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8.
[2]赵雅琴.基于核心素养重建的初中语文教学 [J]. 语文教学通讯,2017(12):40-42.
[3]杨军.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