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4期   作者:张瑞群 马海刚 李灵芝
[导读] 生物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在教学中,将实验教学做好,有
        张瑞群 马海刚 李灵芝
        乌鲁木齐市第126中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 生物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在教学中,将实验教学做好,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生物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新时期,为响应新课改号召,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优质环境。
        【关键词】课堂效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引言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观察能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并了解地球生物生存的本质与奥秘,从而感受生物知识的魅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生物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欲望,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初中生物知识。因此,教师要了解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立足于教学任务与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各个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实验操作,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借助课外实验优化课堂实验教学,不断提升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同时加快推进生物教学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1、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1生物知识较为抽象
        生物知识较为复杂、抽象,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能够直观理解生物知识。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同时,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生物的神奇之处,增添课堂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生物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教师在课前告诉学生实验的重难点,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寻找答案。同时,实验教学多以小组形式开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3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知识。因此,实验教学能够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每一位学生均是教学中的主体,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生物实验教学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2.1巧设实验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要保障课堂效率,教师在实验教学前要对实验任务巧妙设计,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完成实验前探索。实验前的探索活动,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器材、操作步骤等有清晰的了解,为亲自操作实验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实验任务的设计上,要保障任务的明确性、全面性,促使学生完成针对性的探索学习。在学生自主探索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交流互动,分享各自对实验的不同看法。最后,经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实验操作的步骤、原理等被清晰明确地罗列出来,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做好准备。以“植物细胞”为例,教师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使用显微镜,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并完成细胞观察。此实验对学生学习植物细胞十分重要,合理的实验操作需要基于合理的实验任务。为保障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梳理实验流程。教师为学生提出包含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实验要点等实验任务,鼓励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基于教材和对显微镜使用的经验,梳理本次实验的步骤、要求等内容。

学生对实验的自主梳理,虽然花费了一定的课堂时间,但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实验的印象,提高了课堂效率。
        2.2注重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实验操作分为教师演示操作与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演示操作是实验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能给学生的实验操作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演示操作的示范作用,并不断提升演示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准确操作,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水中小生物”知识点时,组织学生开展显微镜观察实验,让学生能够清晰观察草履虫、眼虫、变形虫及衣藻等生物,进而更好地掌握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相关知识点。在学生自主动手实验前,教师需要进行一次实验操作演示,所演示的实验内容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在演示中告诉学生实验内容的重难点,以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要规范操作,并熟练地进行实验演示,演示速度适中,以便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演示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培养液、吸水纸、显微镜等。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导,让学生顺利完成操作,同时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生物的特征,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单细胞生物,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生物知识。
        2.3借助课外实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课外延伸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但是,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对课外实验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即使教师布置课外实验,也难以落实到位。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外实验的应用,使学生在课后能进一步理解、补充生物知识。例如,布置“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动手用酵母菌制作馒头,不仅趣味性强,还有实际成果,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酵母菌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分享会上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下来的疑问,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此外,在开展课外实验时,教师需要注重实验与生物教学内容的结合,以确保课外实验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课外实验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其形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
        2.4借助信息技术,呈现翔实的实验过程
        在生物教学中,受学校实验室条件、安全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实验不能通过教师示范等方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但这部分实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增强教学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实验视频,展示成功、标准的实验操作。当学生对某实验步骤有疑问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直观地观看视频中的实验操作,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十分有益。以“细胞分裂实验”为例,此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分裂的表现,但本实验的操作存在一定难度。为加深学生对细胞分裂过程的印象,使其通过实验来了解细胞分裂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搜集网络资源,为学生展示有关细胞分裂的模拟实验等内容。在模拟实验中,细胞的变化规律能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对细胞分裂的过程有所疑问时,教师放慢播放视频的速度,让学生对细胞分裂过程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保障教学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发挥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作用,进而完成初中生物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有红.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4):126.
[2]赵各达.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73.
[3]白炜.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20(10):92.
[4]李素萍.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20(10):67+79.
[5]林晶晶.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51):125-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