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仲天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梓皋学校
内容摘要: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思考过程,更是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和经验的反思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通过反思,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从而把知识学得更灵活; 通过反思,可使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问题,寻求一题多解;通过反思,还能培养创新能力帮助学生从旧的模式或固定的思维中跳出来,及时转向、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是当今教学的必经之路。
关健词:反思 教学 解题 反思意识
“吾日三省吾身”、“扪心自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等至理名言,向我们昭示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反思意识。史上许多科学的研究和发现,都是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的,如希波索斯对毕达哥斯学派的“宇宙是整数的和谐体系”陈旧观念的怀疑和反思才发现了无理数,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等。
一、反思是启迪智慧的钥匙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也是“课改”的精髓所在。所以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彻底抛弃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采用探究式反思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于学习,自主获得知识。在解题受阻时,需要及时的反思,考虑这些猜想、策略的正确性、可行性,以便及时调整思路,少走弯路;在解题失败时,同样要反思,寻找失败的根源,并以此为签,以免重蹈覆辙;在解题顺利时,更需要对解题过程再审视、再探索,可以引导学生去反思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是什么?运用了哪些知识和解题技巧?通过不断地反思,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一张边长为30厘米的正方形纸,在纸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反思同类问题:
变形一: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纸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变形二:在一张长9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半径为2厘米的圆,最多可以剪几个?每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变形三:在一张长9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半径为1厘米的圆,最多可以剪几个?每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里学会了解一道题,除了要掌握解题方法外,更要理解题意,当改变条件后又怎么求?通过反思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有达到这一点,才能在解此类题目时应付自由,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是一把启迪智慧的钥匙。
二、反思是纠正行为的良方
现在的学生作业做完了就往组长那儿一扔,便去做自己的事情了,这种行为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作业根本就没什么质量,也检查不了学生掌握的情况。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对学生作业的评改,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为了检查学生的有没有进行反思,打开作业本,不忙于用红笔在学生作业本上做对或错的符号。而是认真“扫描”,发现有错误的,总是把本子退给学生,让他自己去检查,直到把问题找出来。那些没有认真反思自查的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教训”之后,就会觉得:与其要被退回重查,还不如自己进行认真反思自查。而对解题完全正确的学生,就要引导学生反思:还有其它方法可解吗?如果有,这种方法可行吗?这样的对比反思,学生会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例如:内圆半径是10厘米,外圆半径是15厘米。
求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出现了两种解法:
解法一: 解法二:
3.14×152- 3.14×102 3.14×152- 3.14×102
=3.14×225 - 3.14×100 =3.14×(152 - 102)
=706.5-314 =3.14×(225-100)
=392.5(平方厘米) =3.14×125
=392.5(平方厘米)
这就要让学生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并判断这两种方法的可行吗?为什么?这里解法二其实是解法一的简便运算。另外,每当讲完新课后,应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哪个知识点掌握的不好?再有目的的进行学习,测验的试卷发下后,先不急于评讲,让学生进行反思自查,这道题错在哪里?让学生先自行改错,然后再作评讲,这样错误点无形中得到了强化,达到了事半功倍效果。反思使人进步,但总是难于发现自已的缺点,因此课堂上要有意识的安排部分学生板演,同学之间进行改错。逐步使他们养成能习惯性地去思考自己或他人学习的失败与成功,形成反省自我、优化自我、相互学习、扬长避短的优良意识。
三、反思是培养创新的桥梁
新课标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学应多为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让学生有创新的体验。在数学学习中,反思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事物的飞跃,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学习达到了质变,也就是经历提升为经验时,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经历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能去反思,就能从旧的模式或固定的思维中跳出来,及时转向、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可以从这些有限的经历中总结出经验来,有的甚至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例如:已知从A地到B地甲车用了4小时,乙车用了5小时,求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多少?不少粗心的学生解此题时范了错误,认为这很简单呀!不就是4:5吗?如果学生不进行反思,就不可能发现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显然V甲>V乙;结果有误!若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反思其解题过程,不难发现4:5应有V甲<V乙这与事实相反。此后再思考正确求得V甲 :V乙=5:4就不再困难。在这个反思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疏忽到慎密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过程。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成为反思型的教师,学生更需要成为反思型的学生。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在奋进中反思,我们不会偏离目标;在失败中反思,我们不会气馁;在成功后反思,我们不会停顿。学生养成了反思意识,也为自己立起了一面“认识自我、反省自我”的镜子。
参考文献
林惠芳. 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广东教育(综合版)2008(2)36—37
胡舟雯. 让孩子在反思中成长. 中小学德育2009(8)40—40
熊川武. 论反思性教学. 教育研究2002(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