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4期   作者:冉凤伟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的时期,有效地把数学课堂上的建模思想融入到教学
        冉凤伟
        重庆市万州区南京小学  4040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的时期,有效地把数学课堂上的建模思想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之中,那么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找到数学知识学习的全新路径,因此教师还需要意识到建模思想培养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培养策略进行探究,以此为小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建模思想;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模型主要表现为概念、计算方法、性质、定律以及公理等。学生“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理解概念、计算方法等的数学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运用的过程”,采取有效对策,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现对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有效培养。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培养的意义
        第一方面就是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因为学习的兴趣形成后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的开发自我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思想意识,也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各项数学活动之中。所以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利用,建模的思想使学生对课堂中的内容有着清楚的掌握,真正的在建模思想引导下,发现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因为建模思想属于一种先进的思考方法,能够让学生轻松地把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第二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所需要注重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实践的能力,更是需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对数学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时,提高学习的效果以及对于知识应用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些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性作用。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培养策略
        2.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建模兴趣
        数学建模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复杂的,拥有惰性的小学生也因此不会投注自己的精力,教师对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在第一步就遇到了绊脚石。此时小学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进而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配合教师的培养工作。结合数学建模的意义和学生的性格特征,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然后让他们将其与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并且在此过程中建立起抽象数学知识的形象认知。例如:《位置与方向(二)》这一节内容中需要学生学习的有两点:一是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二是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为此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出了“警察解救人质”的场景,在外围的警察需要通过电脑来确定人质的具体位置,然后将之传给要去解决人质的警察。

不仅如此,笔者还让学生进行了警察和人质角色的扮演,此时学生就会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通过哪些因素能够准确地描述出人质的具体位置呢?这也是学生建模的开始,他们在此过程中就会产生建模的兴趣,因为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解救人质。接下来笔者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该节课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索,让学生建立起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数学模型。
        2.2 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建模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亦是小学数学教师培养数学建模思想的对象。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探索并且经历建模的过程。这样的话,学生才会对其有着深刻的印象,并且能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开启自己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师也因此需要提出具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奠定坚实的建模基础。例如,在《圆柱与圆锥》这一节的教学中涉及到了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圆柱与圆锥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等诸多知识点。因而笔者需要在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进行数学建模。针对于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这一知识点,笔者就会让学生去进行圆柱和圆锥的制作,并向他们提出如下问题: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样的形状呢?所有的圆柱和圆锥侧面展开都是同一种形状吗?探究出来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适用于所有圆柱和圆锥吗?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且通过动手实践来证实自己的思考结果,由此在此过程中对圆柱和圆锥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建模过程有着清晰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
        2.3 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建模思想
        数学模型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而让学生进行实践就是培养建模思想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此时小学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样才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学生也会积极地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用。久而久之,学生的脑海中就拥有了数学建模思想。例如,在《圆》这一章的内容中,学生需要进行建模的知识有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为此笔者就让学生去生活中搜集各种圆形状的物品,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它们的周长或者面积。如学生家里有一张圆形的餐桌需要换桌布,学生就需要对其面积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则需要根据自行车的车轮来估计其1分钟所能够行走的路程数,该案例就涉及到了圆的周长。接下来笔者就会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践结果,不同的学生会列举不同的生活案例,学生可以由此发现圆周长和圆面积这两个数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由此将之作为数学模型,他们也因此培养了自己的数学建模思想。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优化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参与学习、情境体验、建模感知与学以致用的机会,进而实现学生建模思想的培养,顺利达到数学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庆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J].才智,2018(26):191.
        [2]宋玉玲.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J].才智,2016(05):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