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3-6岁幼儿陶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朱小明
[导读] 我国陶艺艺术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这是一个融合绘画
        朱小明
        南宁市第一幼儿园

        【摘要】我国陶艺艺术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这是一个融合绘画、雕塑、色彩、烧制于一体的艺术,可培养幼儿多方面的技艺与能力,应予发扬光大。本文试图通过浅议对幼儿陶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提高教师在陶艺活动中的指导能力和优化幼儿制作陶艺技能,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形成一套有价值的园本课程,让幼儿在泥土的朴素和原始中寻找快乐。
        【关键词】幼儿  陶艺活动  组织与开展
        
        一、实践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激发儿童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潜能,利用各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儿童自由大胆地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力,并由此提高他们自由表现表达的技巧和能力。陶艺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集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于一体同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结合南宁市第一幼儿园特有的校园文化,将陶艺教育融为一体,融入阳光娃娃、小鹿、太阳花、菩提树等校园元素,让幼儿生动直观地了解我们幼儿园的独特特色,增强幼儿对自己幼儿园校园文化的自豪感;同时激发幼儿创造性的思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独特的艺术美感。
        二、创设适宜的陶艺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环境作为教育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将陶艺元素融入环境中,使陶艺活动能够在具有浓郁陶艺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氛围中进行,从而激发幼儿创造兴趣和欲望。
        1.设置合理的陶艺操作区域
        合理的区域设置会让活动的开展更得心应手,将陶艺坊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塑形区、彩绘区、加工区、拉胚区。幼儿在塑形区捏做造型,在彩绘区给最好的陶泥造型上釉,在加工区可以添加各种不同的辅助材料,在拉胚区使用拉胚机制作具有弧形的作品。
        2.根据陶艺活动的开展而创设主题环境创设。
        如陶艺的发展史、种类形式、陶艺技法等以图片的形式上墙,根据活动内容,与幼儿活动前的经验准备、交流谈话,将活动中的过程照片、活动后的作品展示形成图片或文字资料,进行主题墙的创设。
        3.创设供幼儿自主欣赏的物质环境。
        在陶艺坊内摆设造型丰富的陶罐、彩陶作品等,以幼儿喜爱的方式进行展示,加强对幼儿的视觉冲击。当幼儿进入到充满陶艺气息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熏陶,更能激发自身的审美情趣。
        4.提供多样化的操作工具及材料
        在陶艺活动中,有了多样化的操作工具及材料可以充分满足幼儿想象力的表达与表现。操作工具主要有:雕花板、滚轴、木刮片、陶瓷转盘、修胚模具等;材料除了陶泥外,还有更多的辅助材料:轴下彩颜料、浓缩色剂、彩色小木棍、彩色雪糕棍、花生壳、松果等,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工具材料,能够发挥幼儿的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陶艺操作的能力。
        三、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夯实陶艺活动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实现园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决定着课程目标能否达成[2]。教育学家泰勒认为,构建课程内容的三大来源是生活、学生和学科。因此幼儿园陶艺园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陶艺的本身进行挖掘,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幼儿的生活需要。我园开展陶艺活动以来,通过让幼儿感受各种各样的陶艺作品,了解陶瓷艺术,提高审美情趣和动手操作能力,以此选择陶艺园本课程的内容。
        1.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内容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从中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从而形成课程。如幼儿在欣赏、观察各种陶艺作品后,对杯子十分感兴趣,并提出了问题:杯子真的是泥做的吗?陶泥是怎么做成杯子的?用什么方法可做出这么好看的杯子?通过梳理幼儿的表达,抓住兴趣点,生成了陶艺活动《有趣的杯子》。


        2.根据幼儿园校园文化选择内容
        幼儿园园本课程彰显校园特色和文化,在陶艺活动内容中教师从幼儿生活的幼儿园进行提取。如幼儿自主选择的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我园园标“阳光娃娃”和吉祥物“阳光小鹿”都能通过陶艺的方式进行体现,这不仅锻炼了幼儿创造力,也在陶艺活动中体现的幼儿园特色和文化。
        3.根据陶艺技法选择内容
        陶艺活动注重基础知识和技法技能,根据陶艺技法选择的内容主要目的是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陶艺的兴趣[3]。陶艺技法通常分为泥板成型法、泥条成型法、捏雕成型法、模具成型法、拉胚成型法等。在选取幼儿喜爱的“棒棒糖”作为内容素材时,其中便涉及了主要的陶艺技法:泥条成型法,用双手将泥团搓成细长的泥条,通过盘圈的方式完成“棒棒糖”的创作。
        四、提高教师组织陶艺活动策略,有效促进幼儿陶艺技能发展
        为了促进幼儿陶艺技能提高,应提升教师陶艺教育的综合素质,形成有效的指导策略。
        1.确立陶艺教育的新观念。
        从幼教理论角度来看,陶艺教育应立足于幼儿教育,然而在实际的文化教育中,陶艺是教师对幼儿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儿童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4]。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审美和创造,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陶艺进行调整。
        2.提升教师陶艺教育的素养。
        在幼儿陶艺教育过程中,幼儿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作为幼儿陶艺教育的引导者,在提高幼儿陶艺教育的整体素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教师的陶艺教育素质将会对幼儿陶艺教育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5]。因此,在开展陶艺活动过程中,要提高教师陶艺教育的整体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陶瓷艺术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表现方式和学习特点,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幼儿陶艺活动,使之成为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3.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1)示范法
        教师通过示范陶艺作品的制作步骤以及技法,幼儿通过观察、练习内化为自身经验,从而进行创造。在陶艺活动《阳光小鹿》中,教师提供幼儿园内的吉祥物“阳光小鹿”,让幼儿交流如何制作阳光小鹿,教师通过步骤示范和分解,引导幼儿操作。
        (2)启发探索法
        教师学会运用启发与探索的形式,鼓励幼儿不断探索尝试。在《幼儿园小塔楼》活动中,教师通过出示图片、工具、陶泥启发幼儿探索如何完成小塔楼的创作。用提问启发幼儿的思考:“如何用压板制作小塔楼的墙面呢?”、“做窗户会用到哪些工具?”“怎样把每一面墙拼接起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创作的兴趣。
        五、鼓励家长参与陶艺活动
        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陶艺活动也应该得到家庭的配合。《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鼓励家长通过组织亲子活动的形式参与陶艺活动中,为幼儿的教育做出正确的引导。例如;组织家长到幼儿园里做家长义工,协助班级教师开展游戏活动;或是在节假日期间举办陶艺亲子陶艺制作活动,让家长与幼儿一起玩陶泥,在与家长互动的过程中,让幼儿的心情愉悦,充分激发幼儿的表现欲。
        参考文献:
        [1]赵灿.在美术活动中发掘幼儿的创作潜能[M].幼儿教育,2017.
        [2]王清玉.浅谈陶艺活动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整合[J]. 考试周刊.?2015(79)
        [3]万传菲,司钰.陶艺在幼儿园美育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 山西青年.2020(06)
        [4]周小华.幼儿园陶艺特色教育分析[J]. 科幻画报.2020(08)
        [5]金晶.低年级学生的陶艺教学[J].中华少年.2016(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