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颂英
张家港市飞翔幼儿园 215613
摘要:歌唱是音乐艺术表现中最通俗、最普及、最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喜爱的、最富有感染力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有的孩子表现能力很强,很乐意在集体面前歌唱;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孩子不喜欢唱歌。如:有的孩子只唱一首歌中的某一段;有的孩子节奏不准;有的会走调;有的声音很轻很不自信;有的甚至都不愿意张嘴唱……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没有掌握好歌唱的方法,对唱歌额兴趣不浓。幼儿歌唱活动如何才能更好地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我觉得首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歌唱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歌唱 导入 喜欢 幼儿
音乐能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完善品格、锻炼身心,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幼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歌唱是音乐艺术表现中最通俗、最普及、最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喜爱的、最富有感染力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所以,歌唱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用多种方式不断激励幼儿,提高他们对歌唱活动的兴趣。那在歌唱活动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呢?我结合所聆听的教育讲座和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在歌唱教学中实施导入活动的几点尝试。
一、动作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是直接描述动作过程或者比较富有动作性的。
如小班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可以直接展示动作或动作游戏进行模仿。歌词内容是:“头发肩膀膝盖脚,膝盖脚,膝盖脚,头发肩膀膝盖脚,眼睛耳朵鼻子嘴。”在活动开始时,可以和幼儿玩“我说你指”的动作性游戏,教师针对歌词提出游戏的玩法:原歌词中内容是教师说出身体的某一部位的名称,小朋友听指令,全体幼儿摸到该部位。在幼儿熟悉玩法以后,教师口令逐渐加快,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然后再按歌词的顺序发指令,让幼儿逐渐发现歌词的重复性。最后教师以唱歌的形式来发出指令,幼儿在紧张而有趣的动作练习中,理解并掌握了歌词的含义,也激发了幼儿学唱此歌的兴趣。
二、游戏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具有较强的游戏成分,较明确叙述了游戏的玩法。例如中班歌曲《谁是小熊》,在活动开始部分,可以结合幼儿喜爱的“抢椅子”游戏,从幼儿玩游戏——“绕椅子”跑开始,逐步加入歌词:“一个娃娃一个家,小熊小熊没有家,小熊是谁呀,我们要找到它。”在幼儿“抢椅子”游戏结束后,补充歌词:“小熊是谁呀?小熊就是它。”没有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就是“小熊”。幼儿在重复、好玩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就熟记了歌词,增强了演唱的兴趣。
三、情境表演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所反应的是一些简单的情境和事件,而且这些事件也是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如大班歌曲《熊和石头人》,就可以事先邀请大班的几个小朋友设计好情境表演,象征性地表述歌曲的全部内容或是提示歌词的主要内容,一定要能起到“点睛”的作用。请几名幼儿分别扮演小鸟、小兔、小朋友,教师用语言提示:“小鸟喳喳叫,小兔蹦蹦跳,今天树林里面真热闹,我们小朋友,也往树林走,采上几朵鲜花,再把舞来跳。”这时再请一名扮演大熊的幼儿出来扮演找食吃。让幼儿体验紧张的情绪,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激发学唱歌曲的兴趣。
四、故事讲述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叙事性较强,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和语言结构也都比较复杂一些,往往还有难以用动作来表现的时间、地点及环境描述、情节发展、人物对话等。如中歌曲《迷路的小花鸭》,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出示相应的图片,讲解故事:“在池塘边,柳树下,有只迷路的小花鸭”然后提问:“你看这时故事里的小花鸭会怎么了?”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继续提问:“那小花鸭找不到路了哭的时候会怎么叫?你们迷路了会想到找谁?”引出歌词:“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哭着找妈妈。”之后问幼儿你看到这只迷路的小花鸭,你会怎么做?然后引出歌词第二段小朋友帮助小花鸭的故事。这样通过故事讲述导入,可以更好的为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并体验歌曲中人物的心情变化,也为下面有感情的演唱奠定基础。
五、朗诵歌词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的语言较为抽象复杂,且较长。如果将歌词单独分离出来,用教儿歌和诗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分解歌曲学习的困难,重点地学习歌词,使幼儿更加关注歌词的韵律节奏等方面的审美特征上。细细品味歌词的意义,将歌词理解的更为深刻。第二阶段的学习,要重点关注曲调与歌词的关系上。如大班歌曲《小熊过桥》,可以从朗诵歌词开始:“小木桥,摇摇摇,小熊小熊来过桥,走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妈妈妈妈快快来,快把我们抱过桥。’好孩子,别害怕,眼睛朝着前面瞧,一步步,向前走,一定能够走过桥。‘小熊小熊过了桥,高高兴兴把舞跳。’”这首歌曲幼儿可以从学会朗诵歌词开始,鼓励幼儿跟着琴声的伴奏吟诵歌词。
六、设置悬念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有悬念,幼儿很期待知道结果。如根据流行歌曲改编的大班歌唱活动《对面的兔子看过来》,教师在导入环节可出示兔子和狼的图片,引导幼儿说一说兔子和狼之间的关系,在孩子的常识中,狼和兔子就是一对冤家,不可能是朋友。然后教师话锋一转,说“今天狼要找兔子做朋友,你们觉得可能吗?”在孩子们猜测和期待中,教师完整讲述歌词,揭晓最后答案。这样不仅在导入环节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个活动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环节要针对音乐歌曲本身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幼儿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来设计,只有有效地运用一些适宜的、合理的方法,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