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欢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冶峪中学 711200
摘要:在初中化学中,在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是学好化学学科的关键。新课程理念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的带动学生更容易容易融入化学实验课堂。微型实验是化学实验在时代的发展下进步的产物,利用微型实验,能够全方位地满足新时代理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化学学科中的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微型实验;初中化学实验;应用探讨
一、利用微型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学科是学生在初三才接触到的学科,学生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比较有陌生感,因而需要教师利用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微型实验既能满足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又符合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因为初中化学实验中难免会涉及到有对环境和人体自身都有害的危险化学药品,导致实验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验本身的特性出现,在化学教学中合理的设计实验。例如在学习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在课堂中会讲到氢气燃烧生成水这一性质。由于氢气燃烧本身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且氢气在不纯的空气中点燃极容易发生爆炸,所以在进行这样一个实验时,教师最后自身演示做一个微型实验就可以了。教师要事先收集好一瓶纯净的氢气,因为制取氢气需要锌片和稀硫酸,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行制取,很可能造成实验浪费,难以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二、利用微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观察能力
微型实验不仅可以验证化学书上的内容,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在微型实验中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初中的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很多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认为自己添加化学药品的用量和药品的浓度越高,化学反应就越明显,所生成的产物也就越多。错误地将化学药品的用量与产物和实验速度相衔接,在理解上存在了一定的偏差,不利于学生在后期学习化学学科。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酸反应这一节时,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为滴加的酸越多,金属就越容易反应。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地利用微型实验进行指正。
教师可以在实验室准备好浓度相同的稀盐酸或者稀硫酸,让学生自己将稀硫酸分别滴入镁片和铜片中,让学生自己观察两者反应的实验现象,学生在微型实验中会观察到,铜片中不管滴加多少的稀盐酸,都不会有明显的现象,而向镁片中滴加稀盐酸的一瞬间,马上就会有气泡产生。让学生明白,化学用量与反应速度针对不同的物质时,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由此让学生明白,反应速度与金属自身的性质也有很大的关系。
三、利用微型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微型实验的应用在化学课堂中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化学学习的参与性。很多学生更容易被一些直观的形象和操作所吸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设置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实验。此外,微型实验除了教师自己参与设计之外,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自己让学生设计相应课题知识点中的一些微型实验。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即二氧化碳溶于水这一个性质时,教师可以自行先设计一个微型的实验。将收集好的二氧化碳在课堂中倒入装有水的塑料瓶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在此实验中,将二氧化碳倒入水中之后,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要讲清楚塑料瓶变瘪的原因,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塑料瓶内的压强变小,外界的压强大,导致塑料瓶变瘪。通过讲清楚原理,让学生明白,并引导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能够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微型实验,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微型实验,规范实验操作流程
微型实验和传统的化学实验相比起来,其安全性和环保型更高,但是在进行微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微型实验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流程。教师在进行微型实验的过程中,首先自身就要起带头作用,自身做好示范,在进行微型实验的过程中,要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或者操作,让学生在微型实验中明白化学实验的具体操作和具体的步骤,从而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实验操作流程,避免在考试中遇到实验探究题时,因为不熟知实验操作,导致解题错误。例如在对氧气的制取这节课开展微型实验时,教师可以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做一个简单的化学微型实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演示过程中自己将实验操作演示给学生,并讲清楚实验的一些注意,让学生能够在微型实验中搞清楚自己的氧气制取的原因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结语:
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低碳环保的意识,还能让学生通过微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此外,利用微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想法,在微型实验中规范自己的操作,了解整体的实验流程。
参考文献:
[1]张兴.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08):145-146.
[2]李海敏.谈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202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