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烛明
浙江省瑞安中学 325200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使得学生充分掌握学科的学习,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中,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高中化学科目中,亦是据此作以相应的调整,使得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完善。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化学教学;教学设计
一、引言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高中化学则被划分为五大模块,本文将依据各个模块的培养指标进行探讨,结合实验教学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及提升。
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在化学素养的设计模块当中,这一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一能力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提出了相应的基础要求,即在有效的学习期间,能够将化学物质结合其多样性进行分类;基于基本元素能够辨识其结构性质,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进而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渗透作用下,分析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内容。[1]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通过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这一素养。例如,在“电解质的电离”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则可先引导学生观察NaCI、KNO3、HCI等电解质,并在学生观察过程当中讲解其性质,进而再组织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教师及教材内容等的方式,以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
三、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则需要掌握基本的化学常识,了解化学变化需遵循一定的规律,具备相应的条件;同时,还应当了解其变化的过程伴随化学能力的转化,这是可调控的。也就是说,需要学生能够多维度地分析化学反应,掌握这一原理,进而应用于实际。在以此为培养方向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2]在化学原理的学习掌握期间,单方面的实验并不具备决定性结果,需要通过多种实验或同时进行等方式,以达到分析理解的程度。因而在实验过程当中,则需要教师作以演示性教学,进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为加强演示效果,教师则可利用多媒体将实验过程进行播放,以便于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实验过程与方法,进而结合不同的实验结果分析问题。在此过程当中,教师亦可给予学生确定的问题,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多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以使得这一方面的素养得以促进。例如在讲解硫酸这块知识时,老师应当结合PPT图片或者视频,向学生展示硫酸的形成原因,及酸雨的形成过程,还有酸雨带给环境的危害。“什么是硫酸?”“硫酸时怎样形成的?”“硫酸和酸雨之间有什么联系?”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本节课的授课。酸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极少见的,要讲授这一课,必须结合PPT图片或者视频,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硫酸与酸雨之间的关系,进而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老师播放PPT中硫酸与铜加热过程的实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操作。课本的知识给基于生活之上,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教授这一课时,让老师带领学生去参观被酸雨损害过的的地方或者物件,或者去专门的实验室和博物馆进行展览。“酸雨是有害的,那么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怎样预防酸雨的形成?”“对于预防酸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事?”这些问题都是与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的,老师可引导学生逐步学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知识。学习本节知识,学生们不仅会了解硫酸,还会把酸雨的学习运用到实践中,实践接触比对着课本实验,学习知识更容易,也更能引导学生多思维去理解和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变化思维要求我们转变自己的固定思维,把思想的局限推开,联系其中的原理,集中想象硫酸与酸雨之间转变、关联,这是学好化学所必备的变化思维。
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化学知识并非直接掌握即可,需要一定的认知过程。在原理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还应当具备验证推理能力,能够自行结合相应的证据资料,分析出相应的化学结果。在此过程当中,亦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知识,能够自主建立模型以促进理解学习,并据此解释化学现象。化学的学习需要重视推理分析的过程,不论是基于素养的培养亦或是知识的深化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教师在这一块的教授中,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学习过程为重点。教师应当从课题的设计或是实验操作过程切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推理分析。在课题的设计上,可结合实际生活给予学生更易于探究的题目,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形成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对于解题的过程关注,从而使得学生得以从中学会引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应避免固化式的思维灌输,应当指引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分析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证据推理。例如,在学习“氯及其化合物”中,教师则可结合生活中的饮用水加以利用,进而引申出相应的课题内容,以促使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如“科学家认为人们在使用自来水时需要给水消毒处理,氯气能够杀死水中的病菌物质,亦能够起到消毒效果,但如果用氯气消毒可能会对人体有害,因而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那么我们如何验证氯气的杀菌消毒功能?”,如此,则得以将生活中的水与化学知识有效结合,便于提高学生的推理效果。在此期间,可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知识以及资料、实验器材等进行分析,教师可基于相应的引导提示,比如,“既然氯气能够杀死水中的病菌,那么融入水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等,进而再由学生结合教师的提示进行实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素养。
而在模型认知的培养过程当中,教师则可引导学生结合有效的实验器材,依据教材中基本化合物的空间构型制作模型,以促使学生这一素养能力的提升。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亦能够使得学生得以掌握化学分析的能力,从而形成基本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水平。
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严谨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是学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课程的学习期间,应当具备严谨真实的态度与精神,具备探究真理的意识;同时,还应当具备较好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实验习惯的优劣是体现学生科学精神与态度的重要过程,化学知识的教授需要通过实验所完成,在学生实验过程当中,则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过程与结果,例如当实验数据与应有结果不一致时,应当正视问题,并反思实验过程是否具有误差等。再如,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效果,因而在实验结束之后,则需要引导学生将其归为原位并放好,将实验物质依据其作用合理处理,以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工厂等,让学生在了解学习更多化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其化学学习理念的形成。
结论:学科素养的教育培养是以更加全面且科学的教育方式,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标方向,在高中化学的素养培育中,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作用,教师则当以充分利用教学实验展开教学。化学学科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教学方式并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吸收,所以化学实验在化学课堂中意义重大,这是每个化学老师,还有每个学生都不可忽视的问题。实践操作,多思维散发,注重微观和宏观的观察,严谨的态度和精神,将这一切运用到化学课堂中,化学课的效率才能提高,学科的素养将会在这些操作被逐步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张静, 杜康. 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分析[C]// 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9.
[2]李颖, 路于双. 基于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 高中数理化, 2019, 000(004):1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