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红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北城英才学校 山东 滨州 256600)
新课改下,物理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作为人才的培育者——教师,责任更是责无旁贷。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人才的能力与思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更是学生是否能成才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发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在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一).运用生活实例、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
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我们大家将从这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紧接着再引入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及时运用奥运健儿乒乓球队员的自信,自己战胜自己,最后达到我能的境界,在讲物理是有用的时候,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首先通过多媒体先介绍 “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二).通过实验,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通过实验创设情景。
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复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2)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境。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任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抡,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时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大家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说明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
再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事实证明,问题设置得好就可以带领学生以已知知识的情景为基础进入更新知识的情景,学生随着设置恰到好处的问题,不断开启知识宝库的一个又一个大门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喜悦。
(三)机智灵活地调控课堂。
初中学生的学习意志相对来讲还比较薄弱,因此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免要开小差。这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风趣有吸引力的语言妥善处理。比如:偶然的一堂课上,我正复习着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忽然间从外面飞进一只黑色的燕子,容不得我半点的思考,顷刻间,教室炸开了锅,立刻沸腾起来,“怎么办”看着他们的神情,看着燕子不停的上下穿梭,不停的煽动翅膀,我灵机一动,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这不速之客,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实验,看看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那些物理知识?”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回顾着刚才眼睛所看到的“实验”,争先恐后的回答:燕子在向上飞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飞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它不停的煽动翅膀可能跟频率有关,也可能与力的平衡有关……不管他们是否说得全面,我发现,他们的思维在拓展,他们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再如,上课的时候难免有时会遇到雷电交加的外界情景,这个时候,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吗?你们知道雷电发生处距离我们多远吗?你们知道雷电会带来什么问题吗?现在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可见,情境的灵活应用会使教学充满魅力。
二.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学习、探究的同时,加以创新,那将是教育的升华。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力学、电学、热学、光学、磁现象等等,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大多数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
新课程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大部分可以通过物理知识或原理来归纳,也可以很方便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例如:拿放大镜对着太阳光,调整距离,可以发现在放大镜的另一端会出现一个光斑,若将光斑打到一张纸上,时间足够时,可以使纸张都燃烧起来;打碎的镜子不能再合起来了,这是因为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还有我们常说的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 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等等,都可以用我们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来阐释。
如果教师能够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讲到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物理问题,不仅可以使课堂内容变得多姿多彩,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进行压强知识教学时,可以联系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如坐针毡”, 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自然会感觉极不舒服。再如,轮船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学生都很熟悉,其中涉及到很多物理原理(浮力),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手做一条小纸船,让其漂浮在水面上)、理论分析等方法列举其中涉及的物理原理。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使学生的知识不再停留在书本上,提高了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间接被动地接受知识,改为通过学生探索,直接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学,强调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教学真正得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