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对学生兴趣培养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李春燕
[导读] 情境教学法意在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交流与反思活动,
        李春燕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五小学  657000
        摘要:情境教学法意在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交流与反思活动,使学生通过趣味的情境,从个人的主观角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数学;兴趣培养;策略
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并不需要承担过大的学习压力,这个时期的学生最应该学习新鲜知识、获取更多知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时,需要教师注重课堂的丰富性,为学生建设多姿多彩的学习环境,以发掘学生天性,培养学习兴趣。就小学生而言,大多数都能接受一些简单的情境活动,因此,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充分结合小学生贪玩好动的年龄特点,基于情境教学培养其数学学习兴趣。
一、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数学的灵魂就是问题,问题是帮助学生打开智慧与思维之门的“金钥匙”,给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带来不竭动力。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激发其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于动脑、积极思考,借助已有知识来分析并解决新的问题。通过上述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自主探究,让课堂教学成为主动学习的过程,凸显学生主体性,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成功教学。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透彻的理解,通过设计趣味性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全面调动学生五官,通过多种感官的并用,实现高效教学。基于此,教师就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立,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锻炼综合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例如,进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时,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正方形卡纸并下发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简单且通用的方法能够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同学们请利用教师发给你们的正方形卡纸,积极开动脑筋,发挥自身想象来动手解决教师提的问题。”此时,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使用现有工具开展实践操作,在和同桌分析后,理清学习思路,开始动手实践。通过形象且直观的演示,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认知,掌握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二、以情境激趣培养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喜欢生动有趣的内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只是枯燥乏味的数字、符号或繁琐的算式,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里,教师应当尽量去预设符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和已掌握的知识背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的这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新课导入时,播放了2只小猴为了分8个桃子而争吵的生活情境。在分桃子的过程中,出现了3种结果,分别是:一只分1个,另一只7个;一只分2个,另一只分6个;一只分3个,另一只分5个。故事结尾时问学生,“你们喜欢这样的分法吗?你能不能帮助这2只小猴找到一种更好的分法呢?”这样的故事引入,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学习兴趣的激发,充分发挥好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初步的认识。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低下身来,从学生角度出发,尽量去除和规避一些成人角度的教学思想和语言,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和演绎出令学生们心动的场面,创设出贴近学生们实际生活的场景。
三、引入生活因素,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从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环境来看,许多生活因素都可以作为学习数学的优质素材,如逛超市、买零食,这些现象存在销售购买的关系,需要运用到数字。而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恰好包含教学1到100数字的内容,这就说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事物可以作为数学教学的案例。并且,许多低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现象、事物较为感兴趣,如小白兔、动画人物,这些对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会对教材内容不适应,致使学习积极性较低,所以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因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比如,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时,教师可以选用生活因素作为案例,结合1到10的数字引导学生认识,帮助记忆。首先,通过多媒体工具搜集诸多事物图片,如手指头、小鸭子、肯德基等,这些事物学生较为熟悉。随后将1到10的数字无序地罗列在图片下方。教师说:“同学们,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些图片,你们都认识吗?”有些学生说:“我认识小鸭子!”有些学生会说:“我认知肯德基!”教师继续说:“同学们都很聪明哦!那么,你们看看这些图片中的事物和下面的哪些数字相似呢?”这会引起学生好奇心。然后,教师随机叫起学生回答,有些学生说:“我觉得数字2和小鸭子好像哦!”有些学生说:“我觉得数字1和食指好像哦!”随后教师带领学练习书写这些数字。如,当在黑板上写“1”时,学生们跟随教师一起写“1”,同时大声地说出“1”的读音,这会帮助学生记忆1到10的数字。因此,从该过程来看,教师利用生活因素创建生活化情境,在吸引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这会增强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情境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教师充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在适当情况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把握好情境创设时机,切实发挥出教学情境的效能,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吴天秀.刍议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与探索[J].科普童话,2020(22):2.
[2]周沁.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情境运用初探[J].试题与研究,2019(32):108.
[3]袁芳厚,杨平芳.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2018(75):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