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聪
(昆明市呈贡区育才学校,云南 昆明,650500)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需深入贯彻生本思想,从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针对具体的授课模式做出调整。要将分组、分层的育人模式深入贯彻下去,构建综合性的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分层探究的学习背景下,有效掌握相关数学知识,推进课程本身实现高效化、分层性改革。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前言: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目标,创新教法,遵循高效、均衡的教育原则,将分组、分层的育人模式有效贯彻下去,通过有效结合构建综合、优质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课程探索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也能够助力学生深刻掌握数学知识,保证所呈现的学习成效更加显著。
一、科学创建小组,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工作职能,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针对科学小组进行规范设置,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首先,教师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调研[1]。了解当前学生在数学课学习方面的具体表现,包括在态度、认知以及学习潜能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在数学课学习心理方面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层,将其按照优中差的等级进行规范设置。针对不同等级设置学习小组,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案进行优化规划,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育人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切实保障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开展“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授课的过程中,则可以分层设置教学目标,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则要求其在课程探索的过程中,有效掌握立体图形的平面图,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图形思维。而在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则可以规范设置探究目标,引导学生能够利用逆向思维,根据展开图形,对具体的图形模型进行还原,这样能够让学生形成灵活的数学思维,也能够促使其在数学课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激发其内在潜能。如为学生提供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引导学生思考图形模型,如下图。
二、设置竞争机制,激发学习热忱
在分组、分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初中生在整个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效能,则需要在具体的教育机制上进行合理优化。构建竞争体制,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2]。让学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并积极参与到数学课深入探索和学习活动当中。
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设置竞赛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合理设置学习任务,提出相关问题,即“3x+2=2x-5”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课程探索当中,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进行解答,即“3x+2=2x-5;3X-2X=5-2,X=3,”让其在紧张并且具有良好探究氛围的学习活动当中,形成良好的探究欲望,全面提高其在数学课领域的探究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教师在开展竞争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设置奖惩机制。针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和鼓励,而针对稍微落后的小组则可以进行惩罚,如让整个小组做俯卧撑作为惩罚,从而让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也能够让学生不焦躁、不气馁,更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探索当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效能感。
三、构建开放环境,规范分组分层探究
教师需要将分组与分层两种授课模式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上构建开放性的育人环境,让学生规范有序地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意识,并在小组内部就具体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而针对基础好的小组在布置具体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则可以引导其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启发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也能够帮助其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知。
四、开展分组分层训练,加强巩固
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分层分组原则,就具体的巩固内容和方法进行创优处理[3]。在具体围绕“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这一部分设置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则可以根据具体的分层结果进行科学分组,然后合理设置训练专题,对具体的训练难度进行规范设置,通过分层导入和规范训练让学生对具体的数学习题内容形成准确的认识,让学生在情感层面能够形成深刻的认知,进一步加深感悟和体验。不仅如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先在小组内部自主反思,总结学习和解题经验,之后在小组之间进行有效互动,从而提高整体的解题水平。
结论:依前所述,为了让初中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课活动当中,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育人的思想态度,要将分组、分层两种授课模式进行深度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课程探究当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也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内化和吸收基础知识,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金素君.合作学习落实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2):281-282.
[2]罗洁班.分层教学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小组组建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82.
[3]张江龙.小组合作构建初中数学分层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