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刚
博白县三滩镇学田初级中学
【摘要】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开设的重要课程,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基础,再加上化学学科本身的复杂性与抽象性,化学教学成为了农村初中教学的难点。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依旧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实践,对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这些年来,国家及社会各界在农村地区教育工作中进行了持续不断地投资,确保了农村中学整体的教育环境和水平得以提高,为国培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但细化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上,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初中化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者的难点,农村地区更是严重,教育者要重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1.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1.1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困惑
首先是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困惑。在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政策下,课堂教学依旧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只有确保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学依旧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又承受中考的巨大压力,导致不少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应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化学学习主动性不高,多化学的学习探究兴趣大减,不利于很好地掌握这一抽象的科目。其次是实验教学存在的困惑。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叛逆期,同时又会对新接触的事物有一过性的兴趣,这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将“短暂”的兴趣期延长和保持,为后续更高效地学习化学奠定基础。而实验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部分,但就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不重视实验教学,常常受到课时少、工作忙、仪器不够、实验品缺乏、不注重安全隐患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从实验中寻求乐趣,也难以长期保持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再者是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困惑[1]。众所周知,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进行结合,有助于大幅度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特别是针对较为抽象,很难理解的科目内容,计算机模拟下直观地将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弥补很多传统教学的缺陷。但有调研发现,我国依旧有不少农村初中学校不具备多媒体设备,而拥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中又有较大的比例教师未完全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和优势,有的甚至为了应用而应用,形式化严重,没能与化学教学联合起来,产生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这就导致教学效率大大降低。
1.2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地区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农村初中的学科教学限制条件较多,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具体在化学教学工作中,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环境。父母无疑是孩子最好的启蒙教师,对孩子学习观和求知习惯的养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有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初中生中有60%的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无心关注学生的学业,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学习的重视,产生一系列的学习障碍[2]。此外,家庭教育环境还会引发很多学习问题,比如学生容易出现逃学、厌学的情况,缺乏家长管教,学校教师也无法采取惩罚性的管理措施,甚至只能听之任之。再如这些学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出入网吧游戏厅等,无心学习,沾染社会不良风气。而家庭教育环境缺乏对孩子的严格监管,很多学生甚至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都将影响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2)学校教学环境。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很多地区的设施严重短缺,尤其是化学课程的实验环节,一些资源短缺的学校甚至一学期也无法安排几堂实验课,更无法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实验的操作,教师只能在课堂上用理论知识填塞,要求学生背诵,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另外,教育理念的陈旧落后,也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初中生的自制能力较差,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受到周边不良风气的影响,无法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再加上化学学科知识点的复杂性,学生学习效率更低。
2.农村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1用化学实验引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强,同时又非常注重实验的抽象学科,实验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实验又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在实验的引入下学生亲身尝试操作,有助于形成专业的概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还能提高学生化学素养和思维能力,这对学生后续化学知识的学习非常有益[3]。因此,教师需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引入。在具体操作上,教师要用基本的操作实验将讲、练进行结合,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基本的操作实验如药品称量、加热,检查装置气密性,过滤液体等等,教师可先从演讲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基本的认识,随后再要求学生上台操练,共同进行纠正与评价,多次尝试和观察下深化印象,记忆牢固。其次,教师还要多采用一些可见度差的实验来做巡回的展示,以巩固学习效果。比如很多试管实验,像酸碱盐化学性质实验,学生在远处通常无法观察到溶液的变色和沉淀的生成等化学现象,在受到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教师要将课堂当做一个大的展示台,允许学生“参观”或是拿到学生座位上进行一对一展示,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者,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无现象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但与氢氧化钠则无现象发生,那么就可用此设置疑问和问题,提问学生是否真的发生了反应,学生在质疑下产生兴趣,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创新实验,深入观察,以探究最终的结果。最后,教师还要积极培养学生在实验环节的合作探究能力,从培养学生探究实验成就感着手,以强化对化学实验操作与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内容时,教师就可为学生交待其发生反应的原理,让学生结合氧气的制取实验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对比下形成思考的过程,再投入实验。
具体实施中,学生先组成学习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合理分配个人的任务,寻求最佳的方案,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就能摒弃过去填鸭式的实验模式,让学生在全新的实验下更投入进行知识的探究,感受成功的续约。
2.2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情境教学法在我国应用已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证实,该方法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并且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同时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探究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上应用情境创设法开展教学,教师首先就要将问题情境带入到课题当中,遵循学习源于疑问的基础,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需通过思考与学习,才能产生新知,内化为自我能力[4]。很多教师教学过程中最顾忌学生不懂装懂,无问题可问。而应用创设问题的方式开展情境教学法,利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悬念,使其心存疑问,从情境中求知,才能真正提高能力。比如在教学《溶液的形成》一课,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为学生拟定以下的问题:在学习以前学生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溶液?什么样的物质才是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其形成过程是什么?教师要保持问题的层层深入和连贯,才能确保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情境为学生引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内容。初中生正处于对万事万物好奇心较重的成长阶段,而很多化学知识妙趣横生,教师就要利用这些优势为学生开展教学,引出学生感兴趣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教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古罗马帝国船舰失火的故事让学生快速进入课题,产生疑问,探究知识。
实验情境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实验情境作为化学实验的内容,将其展开创设,细化讲解,学生更能进入情境中的学习状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化学实验的过程可以设计很多生动有趣且新奇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玻璃杯、勺子、蔗糖等物品,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动工具亲自动手做一杯可以喝的糖水,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这杯水并思考是否可以无限制溶解蔗糖。在实验中,通常会出现大部分的学生发现蔗糖加入过量的情况,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现象,让学生观察发生在被子中的沉淀,确保学生懂得被子中上层清液为蔗糖的饱和溶液的道理。随后要求学生不断往杯子中加入水,再观察蔗糖的溶解情况,直到蔗糖完全溶解掉,这时就能解释为不饱和溶液。在学生亲身参与,且在各环节细致观察的实验中,学生很快能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掌握基础性的化学知识,为后续更深入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5]。
3.3应用多元模式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首先教师要将初中化学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将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尤其是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清楚,在此基础上进行交叉应用,确保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与巩固,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因材施教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很多学者通过实践对其高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比如有的教师提倡“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则更喜欢“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方法,其中“导学案”的方式受到了不少教师的认可,也符合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强的农村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可将化学教学分为五个阶段:(1)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展示导学案的内容,让学生有大致的了解,也明确学习目标,便于随后的学习目的性更强;(2)融入合作性的自学模式,让学生以导学案的内容为基础,通过旧知识与新知识的交叉学习,构建完善的化学知识学习框架,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3)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合作下进行探究,并展示学习成果,遵循先解决简单知识点的原则,教师适时予以指点;(4)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主导,结合学生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难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当堂讨论,得出结论;(5)达标测试环节,主要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6]。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可适当延伸拓展的环节,将知识点进行迁移,学生更全面地进行掌握。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正确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进行灵活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由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出,这位教育伟人就十分重视弟子的个体差异性。在具体实施上,教师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少数的优秀学生,由于课堂上得到的关注较多,且对学习的主动性更强,所以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整体水平往往提升更快。但大多数的学生均为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的后进生,教师需先从基础知识巩固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在课堂上多给予这些学生关注和机会。比如教学《空气和氧气》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要多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回答的机会,可提问学生“实验室制氧气的化学药品有哪些?木炭、硫、铁等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如何?”等等,这些问题较为简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学生往往有一定的兴趣表现较为活跃。在逐渐过渡深化后教师再提问“为什么将KCIO3与少量KMnO4混合加热会很快释放大量的氧气?”在优等生的探究回复下,学生互补性地组队共同完成较难化学问题的思考与研究,用优等生来带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不但有助于化学学习中发挥榜样的鼓励性作用,还能在班级里促成良性竞争性学习的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共同进步。在开展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层应用的阶段性,即定期对学生的分层作重新调整,尤其及时予以进步显著学生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少留守初中生学习心理产生的变化,让教学的过程更融洽,教学成果更突显。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初中的教学工作中,化学教学是一大难点,面对特殊的环境与特殊的学习群体,教师应首先正确看待农村初中的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所有教学积极因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化学实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新栋.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06.
[2]桑跃进.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学探讨,2016,11(12):83.
[3]华雪明.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6(25):69-70.
[4]惠祥彦.探讨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和整改措施[J].才智,2019,11(15):170-171.
[5]旷湘平.县域初中化学教学创新系列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0):99-100.
[6]任国桓.新形势下APP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2020,11(5):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