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兰
浦江县七里中心小学 浙江省 浦江县 322200
【摘 要】数学知识以“主题图”的形式编写,但教师在理解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从:领会“主题图的丰富内涵,适当调整教材“主题图”,合理把握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对进一步创造性使用作一思考。
【关键词】主题图 领会内涵 适当调整 呈现方式
“主题图”是指借以一定的主题场景为背景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画面。它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相配套实验教材(低段)编写的一大特色,其以形式多样、内容不丰富的主题情境呈现相关知识,意欲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
一、领会“主题图”的丰富内涵
案例1:快乐的家园(1-2的认识)主题图的教学
上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1-2的认识》的一幅主题图,对这样的一幅图很多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一般很多老师只看表面,未深入挖掘其内涵,其教学效果完全不一样。
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该主题图不是简单的数一数而是有其另一层含义,通过同一个数表示不同的东西,让学生们明白同一个是无大小的,再小的东西与再大的东西,只要数量相同,那么都可以用同一个数表示。通过摆一摆,猜一猜等学生喜欢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简单但不枯燥。一个引导学生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到生活的过程。充分发挥主题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适当调整教材“主题图”
案例2:《猜数游戏》(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userUpload/37(3652).png)
上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加与减的关系认识》的一幅主题图,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一鸡先生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从而比较抽象出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于是,自己在之后的教学中,对其进行了改编,设计了一个小猴爬树摘桃的主题图。教学过程如下:
多媒体呈现主题图:一棵桃树下,一群猴子在玩耍,数一数总共有几?
生:6只。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师:小猴子可调皮了,你看——(出示课件)
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树上有几只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适时板书,并设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因为2+4=6,所以6-2=4。(播放:树上的猴子在树上与大家打招呼)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列出两加两减,并明确其内涵)
小结: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就是另一个加数。
改编后案例的教学,有两方面的优势:1、使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6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现在地面下还剩下2只,那么“树上还有几只猴子?”问题的呈现显现比较自然,也是学生想知道的。2、避免学生的思维就定势了,减法是依照加法来的,而并不是根据特定的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如果运用上述主题图,学生在求一部分的时候,能够算出那一部分为多少,但在列式的时候总会列成加法算式,主要因为学生对算式和计算完全混为一团,原主题图过多的强调看加算减,强调了计算。
三、合理把握呈现方式
案例3:《前后》主题图教学
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前后》的一幅主题图,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观察“森林运动会”让学生充分地来表达“前后”之间的关系。
若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呈现主题图,那么“呈现方式过于呆板”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机会,致使原本富有我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不能体现其激发学生想象和思维的功能,同时也失去了灵活性。显然课堂上的生成也就没有了,学生的表述也过于固定。其实“主题图”的呈现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完成主题情境的导入后,便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呈现学习材料。这些结果既是原有教材主题材图内涵的体现,又是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展现,更是学生装原有思维的现实呈现。真正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课堂教学上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的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的”意图。教学中,学生成了学习材料的呈现者,学习问题的发现者、数学问题的发现者、数学活动的体验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验教材把数学问题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理念的新形式,也是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主动的有效方式。然而这些优势要在课堂中真正加以落实,教师对“主题图”的创造性使用,是充分发挥主题图作用的重要保证。教学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在学生之间起主导作用,能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补内容,让主题图不单是起到引入的作用,更是知识的储蓄盒。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版:12-15
[2]黄丽娟,杨庆余.《浅论情境引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价值》[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柏凌.《浅谈对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M],上海出版社,2005
[6]施方良.《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良方》[D].中国教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78-79
个人介绍:潘瑞兰,出生日期:1988年2月,女,汉族,浙江浦江人,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专业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