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彬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中学,青海 西宁810007)
摘要:在体育课上,教师需要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在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活动的全面开展方式上进行有效创新,从而全面提高体育授课的合理性,也能够保证所构建的体育课更加高效,推进课程教学深入改革。下面主要探索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和举措。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前言:在新时期的育人环境下,体育是重要学科,与高中生体能素质建设中所发挥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因此,教师在实施授课的过程中,需要跟随新课改的脚步,积极探索富有创新性的育人模式,针对具体的教育资源进行规范设置,创新和改善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在数学课上的综合学习素养。
一、丰富体育文化资源导入
教师需要在体育文化资源方面进行深入发掘,在此基础上就具体的导入方式进行合理优化与创新[1]。让学生在体育课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端正自身的文化观念,并进一步规范自身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态度,以更自主的状态参与到课程探索当中。比如说,在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载体支撑,自主搜集和整理丰富的体育文化,将篮球的相关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发掘,并将其科学渗透到课程当中,列举篮球运动的具体案例,就篮球运动员的经历进行整理,并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展示,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进一步端正运动观念,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运动精神品质,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表现更具有规范性。
二、创设直观体育示范情境
教师在具体实施授课期间,则可以合理设置示范情境,给予高中生提供正确的示范教学[2]。让学生能够跟随具体的情境进行实践探索,从而促使其进一步端正自身的运动观念,同时也能够促使其在具体的运动品行方面进行合理规划,让学生的运动态度和素质品格能够得到有效端正。在针对足球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则可以搜集相关的文化资源,介绍足球的文化起源,围绕具体的运动动作和技巧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规范参与到训练活动当中。
不仅如此,在构建体育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趣味的运动视频展示到课堂上,展示具体的运动规则,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有效掌握基础的体育运动知识,就具体的运动技能方面进行有效夯实,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学习规范性,提升整体的运动素养。
三、开展趣味体育训练活动
在全面开展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训练活动方面进行合理规划,顺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对具体的训练内容和活动形式进行有效规划,加强训练创新,从而保证所开展的体育训练更加符合规范,助力学生形成端正的运动观,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运动品格。首先,教师可以针对高中生的具体训练需求,规范组织趣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有效掌握基础的运动知识,进一步夯实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基础。比如说,可以将撕名牌的游戏活动引入到高中体育课上,让学生在训练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规范掌握相关的运动流程。同时,教师也可以积极组织趣味的合作训练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团队配合的方式规范参与到训练当中。例如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开展排球对抗游戏活动,然后让其能够进一步端正自身的运动观念,并建立起良好的运动品格。此外,设置趣味的竞赛活动也十分必要,让学生在竞赛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树立良好的运动品格,让学生的运动素养也能够获得全面提升。
四、创新教学评价与反思体制
教师需要跟随新课改的发展需求,从评价、反思等方面就具体的工作机制进行有效创新[3]。从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促使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行动出发进行自主反思,分析自身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不良表现,确定当前在运动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接受训练的过程中,就具体的运动方法、训练举措进行有效规范。在进行教学评价期间,教师可以积极开发和拓展现代化的教育载体,重点加强对信息化手段的合理开发与运用,将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综合训练表现进行记录和展示,然后深入分析学生在动作处理方面的不规范之处,积极探索科学的运动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规范性。此外,教师也可以合理设置电子档案,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运动表现加以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反思。
结论:依前所述,在开展体育课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创新性的的育人模式。搜集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在具体的导入方式上进行创新,规范设置育人情境,就具体的训练活动进行有效创新,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具体的评价和反思机制等方面进行合理优化,从而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和理解体育课常识,让学生运动技能、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锋,武立强.关于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4):167-169.
[2]李振兴.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J].中国新通信,2020,22(14):208.
[3]程柏松.新课改视域下高中体育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80+82.